偶而会听到某些论者高喊已对董总“内乱”感到厌烦,惟喊归喊,结果还是忍不住又再痛心疾首、旗帜鲜明地鞭挞、讨伐某方。可见,有关纠纷的确令人揪心或动气,所以才“欲罢不能”。然这或许不是个坏现象,证明还是有人挺在乎董总的。
无论如何,并非凡关心董总者都会发声——至少不会或不能把其意见公开在媒体上。我想不少人应该还是在“观察”或“观望”的层次,因一来没有发声的习惯或权能,二来乃出于慎重,毕竟“案情”显然相当“复杂”,无法一时即判定谁是谁非。说实话,无法判定,可能是因为知道得不多,但也可能正因为知道得更多了,才变得更加谨慎。
说实话,阅读许多梳理、剖析有关纠纷的文章,除却那些高度情绪化,沦于谩骂、污蔑、绘声绘影、乱套帽子(包括指责别人“红卫兵”,却不晓得自己更像“红卫兵”者)的不说,还真会赞叹某些论者睿智、精湛的论析能力,以及诚挚的关切、维护华教之心。虽说此番“兄弟阋墙”式的纠纷的确令华社蒙羞,但看到间中一些人沉稳、理性、恳切且坦荡的应对、论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禁又有点欣慰。
宏观而言,董总纠纷是华社,尤其华团内在痼疾的一次严重发作,其中或如某些论者诊断的,涉及“人治”,也即现有制度无法有效地协调、制约或超越个人因素。如说虽有组织章程,却过于简略、模糊,或一向来不被严格遵守。著实说,人非完美,总有瑕疵,乃至毛病,所以不能过于寄望在人,或归咎于人。今天董总的问题若正暴露了这一点的话,那真得好好把焦点对准现有体制及其相关文化的漏洞或缺口。
当然,相关纠纷也牵扯到一些显然颇关键的课题,如独中身份、开放统考、教育大蓝图、政党渗入华教等。质言之,这些课题都值得好好探讨和论辩,不过把其和当下董总两派的拉锯战继续扯到一块,是很“欠效率”,甚至会“坏事”的。因如此课题诚须从长计议,不该被正值“肉紧”的纠纷“套餐化”或“阵营化”了,好像支持或同情某方必定会,或应当对有关课题抱持某种立场那样。
不晓得是否过于天真,还是糊涂,我对董总此番“内乱”还不至于那么悲观,反而感觉看到了类似“真理越辩越明”的希望。其实,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并不需要害怕内部分歧,乃至摩擦,重点是有没有应对的智慧、气度和决心。真正的“和”,不是建立在对“一致”的僵化、沉闷之信守上,而是在各种生气勃勃的社会“动力”不断探求“共识”之磨合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