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地方版“筹不足钱,报警捉你”红色大字标题,大吃一惊。置身华团久了,对“筹款”这回事,以及筹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阻力,是耳熟能详、了若指掌的,筹款搞到要报警抓人,却是匪夷所思。
筹款工作幸苦,人所周知;义务性质工作,负责人只有道义上的责任,筹不到款,或者筹不足预定款额,只能是能力不济或没有尽力的反映,无需负任何法律责任。
华社对“报警”这回事,是很“小生怕怕”的。特别是有报道说,今年1月12日至3月27日的75天内,警方进行至少120项逮捕,120人被捕扣查(数据来源:智库政改研究所‘KPRU’),更是胆战心惊。
细读内容,果然不出所料,与华小筹款建校有关。
相关报道说,甲州某全津华小为了“筹募建校基设经费,师长竟向学生施压,要求学生务必筹得基本的数额,甚至以报警抓学生进行要胁,令无法达标的学生对此感到惧怕,不敢踏足校园。”
华小经费长期不足,董事会必须向外筹款来弥补短缺数额,习以为常;校方向学生家长伸手,要求协助筹款,原也正常。为何搞到必须以威胁手段,用“报警”恐吓学生,弄得学生不敢到校上课呢?
读完报道,我心湖激荡,难以平息。凭著学到的一点上网技能,拍下这则报道,上载面子书。说明是:全津华小出现这种状况,凸显华教的悲哀。全力支持国家教育政策的马华,不是说华小董事会一旦把校地主权转给政府,成为全津华小之后,就不必为“钱”烦恼了吗?为什么还要筹款筹得这么辛苦?这是马华无能,拖累华社的活生生例子。
不料引起极大回响,短短几个小时就得到数10个“赞”,还有十多个“分享”,足见关爱华教之士,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教育法令没有半津华小和全津华小之别,为何这项偏差和弊端能够通行数十年,没有能够纠正?
马华把责任推给“小拿破仑”,继续在所谓政府学校或全津、政府资助学校或半津的字眼上浪费口舌,只会凸显马华的无能,无助于消除华社对教育政策的疑虑。
1290所华小,410所属于所谓的政府学校,也就是马华所说的全津华小,另外880所则是半津华小。同是教育体系内的学校,华小理应得到与国小同等待遇,可是,即使是全津华小,也无权享受和国小相同待遇,修建新校舍之类基本设施,仍然需要董事部自掏腰包或向华社筹措;教育政策对华小的正常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原因何在?
报道内文虽然没有指明恐吓学生发生在哪一所华小,却让人很容易知道所处地区。该区州议员为此举行记者会,警告校方“若有重犯,肯定会将此事向教育局投诉…惩戒那些行为不当的教职员。”
有理由相信:恐吓手段是个别教师的作为,不是校方的指示,相关老师可能为了早日达标而出此下策。言明利害所在,让相关人理解即可;惟恐天下不乱,在地方版页首,红色标题突出报道已是不该,用官府威胁学校,尤其不妥。
希望此次事件,不会掀起华小为了微薄利益而主动交出主权之风,把华小命运交给教育部官员。华小是我们的根,华社必须审慎看待,三思而后行,切莫轻信政客的空洞承诺,交出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