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是游子们离乡在外打拼一段时日后,最向往和最期待的事。不单只是因为家里有著久违的“妈妈煮的饭菜”、“爸爸关怀的问候”、“兄弟姐妹间的嬉笑怒骂”,或是“永远不会认错人而错咬吕洞宾的小黄和小白”,主要还是因为心里深处有著一根被隐隐牵动著,却又无法形容的情感心弦,相信那是一份这一生一世都割舍不了,也无法忘怀的思乡情怀。
作为父母的,无论是那一个族群和籍贯,大家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头地,成龙成凤,所以大部份都会让他们自由地飞往他们各自向往的天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父母亲却又特别想念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回家团聚,一起度过每一个节庆。
才刚离家打拼不久的孩子,也许回家的次数会比较频密,但是随著时日越久,回家的次数也自然会相对地减少,理由不外是工作忙碌、抽不出时间、累、路上塞车等。
如果已经组织家庭的孩子,并开始在另一个城市落地生根,那孩子在一年里回家的次数几乎就更屈指可数了!除了上述不回家的理由或借口,他们还得把时间分配给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以及伴侣的家庭。意即成家后的孩子,他们等于有了3头家。
“回家”成问题
每到过年过节,“回家”就成了成家后的孩子另一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两夫妇都是各别来自距离较远的两个不同城市。因为,佳节时期究竟该回那一个家?有人说,嫁出去的女儿就如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过年过节就应该回夫家;另一边厢有人认为,习俗只不过是老一辈那套重男轻女的说法,现今社会重视人权和男女平等,不能全由男人说了算;也有不理习俗不管什么男权女权的人说,就看回哪里方便就先回那里吧,另一头家再做安排!
让人纳闷的是,这个社会是不是在一边倡议男女平等,一边却又躲在传统文化华丽壮观的外表下,默许著男尊女卑的行为?
根据老一辈的华人传统,出嫁的女儿就只能在年初二回娘家。虽然已有人没那么做,但是还是有很大部份的男方家长会以此作为儿子必须先把妻小带回夫家过年的理由,这绝对是父权社会的封建想法!试想想,如果父母亲家里的孩子本来就不多,搞不好全是女儿,更是已经嫁作人妇的女儿,那在除夕夜团圆饭桌上,就只有俩老在凄凄两相望的情景,那是多悲凉的事啊!
如果稍微留意,也许你会发现无论是网络或电视上所播放的短片或广告似乎不曾提起回娘家过年这回事。回家都是回夫家,团圆饭都是在夫家吃的,大家似乎忘了人家女儿也是有父母所生,逢佳节回家团聚也是理所当然。妻子的父母亲肯定非常想见见自己的半个儿子和外孙,大家一起围炉吃年夜饭。含饴弄孙的事,不是只限于娶了媳妇儿的父母,团圆饭也不一定是男方家庭的专属。
每当大家说著要回乡过年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身为人妇的太太其实也是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念家中的老人家、兄弟姐妹和家中的一景一物呢?回娘家,不一定要等到年初二,更不是受了委屈后才回归的避风港。
各位有儿子的父母亲,各位大男人,以及每一位重男轻女的朋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就能明白有女儿的父母亲的感受,以及妻子为了扮演贤妻良母所做出的牺牲。
爱,是建立于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和包容。这个新年,以及往后的新年,就让我们一起回家。无论回的是那一个家,重要的是,不分彼此,不分尊卑,大家都能一起过一个圆满幸福的欢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