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一辈的小朋友读的,Lawrence Koh Choon Teck所著这本《Growing Upwith Lee Kuan Yew》(新加坡:EPH;2014),凭借吸引眼球的图文,浓缩了李光耀的一生。
页93是个分水岭了。之前页数的李光耀,书里都写作Harry,那是爷爷李云龙所赐之名。李光耀早前在《李光耀回忆录》(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解释,出自祖父对英国人的仰慕使然。
但是,受困Harry之名,李光耀回忆,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怪孩子,所以幼弟祥耀1933年出世,他终于说服了父母不再为他加上教名,“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基督教徒”。(页23)
这一点,李光耀倒是十分坚持。Lawrence的书里写道:1950年李光耀获得律师的资格,他决定只用中文姓名,“because he has always been proud to be a Chinese”。(页92)
他的3个儿女,乃至两位公子显龙和显扬的孩子,也是这样,都没有洋名。(页93)不但如此,50年代开始参政,偶尔看到报上称呼他HarryLee,李光耀的回忆录说:“总是有点生气”。
身处朴素民风的年月,人人反英人人反殖,万一因此被标签为假洋鬼子,李光耀的担心,再明白不过。他自己也说得明白坦然:“在政治上,这种称呼可能产生负面的影戏”。(页166)
可是,社会的风气到底渐渐转变。到了80年代,李光耀说:成千上万的华族和印族的新加坡人,都有洋名,有的也举家信了洋教。隔岸的马来西亚家庭,也不例外,是不是基督教徒,皆有教名。
不啻这样,因为你知道的那些原因,洋名也会改之:换了一个职场,彼得不再是Peter,可能变身汤姆士了。年前我在商场碰过一个董事,记得他名下的两家公司,名片里他有两个变身,两个洋名。要是Harry见之,不知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