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学时期很响往学术人员的生活。大学老师一般开的课少,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多,可谓悠闲没压力。然而,当时看到的只是学术机构的表相,还没机会了解实际的情况。进入大学后,因为担任教授的研究助理,有机会较深入观察系上办公室的政治角力,也因此让我明白不仅仅在学术上才有“体系”之说,在政治上的“人脉体系”对学术人员的升迁有时比学术能力更为重要。但有一个规律是不曾改变的,就是学术水平愈高的地方,行政管理职愈没有人要担当,每位学术人员都忙著进行研究工作,新著作的面世、新见解的提出才是他们升等考核的关键旨标。为了避免系所的管理职无人问津,迫得有些学校对院长、所长和系主任的职务采取轮任制。
然而,在学术水平仍有待成长的我国,学术研究常因为个人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的偏见而受到影响。前马大校长赛胡先阿拉达斯在任内曾坦言不要“空心菜”教授出任要职,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最后因某些理由被迫下挂冠而去,让马大失去了改革的大好机会。另外,这几年才出现的私立大学,对于研究品质要求似乎并不那么注重。反而学生人数与学费额度才是校方最重视的指标。因而我们发现,国内大学的风格愈来愈相似,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愈来愈罕见。
在学术工作不受重视的我国,学术人员的资源本来就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校方对行政人员额外重视,导致学术圈的斗争就变得日趋激烈。于是乎,我们看见学界的门户派别是因人的因素所促成,而不是学术观点的争辩而形成。因而我们可以看见同门师兄弟可以反目成仇,有些人上位后就忘记了过去的交情这件事,处事原则是建立在个人最大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快速获得升等,大家拚命卡位,过关的人就使劲把石头往后搬,给后面的人添加上位的困难。目光如豆者,则用太监心态处处刁难同僚,老是担心别人自己的位子会被别人抢走,小人的嘴脸在同僚之间完全显露出来,有时看了真叫人感到心寒。难怪国内有料的学者索性选择远走高飞,到国外开辟新天地。
我们的学界要有突破性的成果出现,需要有宽大胸怀者来领导学术圈。那些学术根基尚浅者,或者喜欢建构空中楼阁者,理应尽快走下神台。以免给后进者做出错误的示范,误了学术圈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