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相纳吉提到,强化土著经济,是受到联邦宪法保证的国家议程,谁也不能反对的演说。表面上,这当然是说给所有土著听,可实际上,恐怕是说给朋党听,是听到了朋党的呼声,也以工程项目(Projek)陆续有来来回应。说起来,这也是一种党内民主的悖论(Paradox)。没有相对少数的党员的党意,即便有民意,也当不了党主席与首相。
这个名为国民阵线,实际上已近似土著阵线的主导政党,究竟能为普罗大众的马来人与土著,带来多少感觉得到的实感利益,是颇有疑问的。
以Projek来说,它毕竟只能分给有限的少数个人或集团;就股权言,纳吉本人在2009年6月便曾说过。自1971以来,便曾配给土著540亿令吉的股权,可最终只有约20亿,尚掌握在所谓的土著手中!本来按照2010年4月出台的新经济模式(NEM)、扶弱济贫政策,应是市场友善的(Market Friendly),也以最低收入的40%家户(月均收入少于3000令吉)为对象。可却因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公开反对,甚至公开烧NEM一书,而变得虎头蛇尾。这种知难而退的行为,也令人联想到前首相阿都拉的前车之鉴,也就是历史在重演。
这个历史会重演,原因恰恰是,族群优惠政策不可成功;若成功了,这个政策就会失去其存在意义。正因为不可成功,故得以延续,是所谓的改革的悖论(Paradox of Reform)。以新经济政策为例,本应在1990终止,可就是实际上延续至今!还不知终于何时。
以土著股权为例,在1969年,其在上市公司的有权百分比为1.5%,到1980年已上升到12.56%,到1985时,更达到了19.1%。离30%虽尚有一段距离,可也算有可观进展;可令人深思的是,到了1990年,竟然停滞在19.2%!到了2006年,也只有19.4,在2011年,方达到23.5%。何以自1985年以来,便大体上停滞?答案之一是,许多人在追求快速致富,没有持而留之的耐心。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何时才能完成30%目标?目标未达,究竟是谁的错,究责(Accountability)何在?除了少数权势者外,马来与东马土著普罗大众又得到什么好处?
同理,为了有Projek可派,而不计成本─效益(Costand Benefit),不顾经济规律地陆续出台华而不实的大项目,如盖百层大楼,究竟能为普罗大众带来什么好处——除了加剧国债外?大马人口正在递增,也正在老化,公务员队伍也在膨胀,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债只会有增无减。即便削减补贴,如汽油与柴油,虽可为政府减少那30多亿的开支,可对民间,却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且这个通胀有易涨难跌的粘性(Stickiness)。(即便国际油价大跌,已涨了的物价,也不会随之下跌,故称为粘性或刚性(Rigidity))。
其实,与公务员的薪酬、养老金或多余的工程项目的支出相比,那省下来的30多亿算是小巫见大巫,可却会对普罗大众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反之,若能精简政府,提高效率,搞好反腐,去掉华而不实的Projek,才是真正的节流。不去搞治本的节流,却去省那不必省,却为普罗大众带来很大压力的合理化补贴,甚而至于大搞为朋党开财路,而大损国库的开倒车,只能说是本末倒置。说起来,这都是朋党资本主义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