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朋友笑著以性器官的粗话向我打招呼,我是不是应该解读他正诅咒我这人变成一个性器官?若是这样,马上绝交吧,一巴掌掴去也不夸张。其实在嘛嘛档、茶室也好,或回想学校生活,这种看似“彼此臭骂”的情况在一些群体中常常出现,却不一定引起骂战或掌掴。
坦白说,我很难相信会有那么一个住在城市的成年人从来不曾使用粗话,或许不经意说出口的时候,他并不觉得那么脏,也自我安慰:“此情况特殊,我气炸了,按捺不住而已!”换个角度来想:一个傻子口无遮掩地爆粗,另一个帅哥面带笑容的同时在心里诅咒他人,哪一个来得比较可怕?
粗话也是一种沟通语言,就算你认为它们的档次再低,每听一次都叫你愤怒。正如其他一切语言,粗话也会被人滥用及曲解。谈谈饶舌“RAP”吧,相信有好多人对饶舌歌手的印象就是:总要唱一些粗话,并自以为很酷,仿佛内容越多粗话其功力就越高超。大错特错也。
每一位饶舌歌手都有自己的风格或原则,通常都讲求以自己的角度真实表达信息、以直接的态度讲述人事物,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尊重其他友人的作品,就算他们的作品有所谓的不雅文字。歌词使用粗话是一种选择,我选择不要,因为我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可我不会自觉比谁清高,就这么简单,我不需要把自己的原则框在别人身上,让他们难堪。
讲者无心,听著有意;讲者有心,听者无意。都好,皆是沟通失败,失败沟通。失败的沟通小则吵,大则乱,可引发争战。昨天我和友人喝茶聊天,他认为如何使用粗话是一种智慧,与不熟悉的人沟通更不可能使用粗话。有一点他提到的倒很有趣,就是粗话可以增加亲切感,这至少在部分群体当中已经验证。
好吧,就算你完全不能接纳粗话(接受和使用是两回事),也应该去了解为什么粗话可以那么传神地表达心情和态度,甚至让一些人彼此感觉更亲切。我认为这和我们如何被教育并社交圈子的影响有著直接关系,小朋友今天看到爸爸在车上挖鼻子,明天就马上学会了,并且深深感受到那种爽快。
大马年轻人深受社交媒体的内容影响,我已经见识太多年轻男女勇敢地使用粗话,有的仿佛深信在留言上加几个粗话会比较追得上潮流并被同学接纳(引来更多人按赞“like”),至少他的友群理解他要表达什么、心情到了什么境界。说穿了,他们渴慕被人接纳和理解,否则安全感将处于真空状态。
从头到尾,我没有标签使用粗话就是件好事,我只想说语言与文字本身是死的,人是活的;并且语言及其意义常常随著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改变,是人将其定义并解读。你我都没必要“穿上”粗口文化,但是请记得,否决它,等于否决与部分人群沟通对话,没有沟通,何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