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2008年时,台湾媒体爆出中国毒奶粉事件。媒体披露这些含有三聚氰胺化学成分的毒奶,长期食用会伤害我们的肾脏。此后,电视新闻与平面媒体每天大篇幅报道毒奶新闻,让人闻奶色变。坊间对此深感愤怒,尤其是家长听了更忧心小孩的身体健康。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是台湾星巴克咖啡为了让消费人安心,推出了咖啡加豆奶的组合。第二就是台湾社会广泛称呼中国(劣质)食品为“黑心食品”。
这几年下来,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黑心食品了。两年前,台湾发生塑化剂事件,上游厂商用廉价的塑化剂(DEHP)取代棕榈油制作的起云剂(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波及的除了食品还有药物。塑化剂成分会影响人类的荷尔蒙和生殖系统、造成内脏受损等。较早前台湾再发生“毒淀粉”风波。新加坡检验出产自台湾的木薯粉圆(珍珠奶茶里的珍珠)有未经批准的食物添加剂“顺丁烯二酸”(maleicacid)。如果长期食用顺丁烯二酸的话,将会伤害肾脏。台湾人喜欢的统一布丁也被检验出顺丁烯二酸。
前几天,我国也发生“黑心酱油”事件。蕉赖大同花园的一名业者在一个卫生环境恶劣的工厂里,把制作的劣等酱油放入回收的啤酒瓶和酱油瓶,再冒充某正牌酱油厂的标志,出售到市场。台湾之前严防戒备大陆食品,认为大陆把关不严,以致出现琳琅满目的黑心食品。然而最近这几年爆发的台湾黑心食品风波后,我们开始了解何谓“黑心无国界”。
黑心食品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厂商、食品制作商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劣质,甚至有害的化学物品来制作食物,像是添加三聚氰胺在食品里可以制造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假象,塑化剂的成本低于起云剂的数倍等。一般上在爆发食品安全风波后,消费人都特别谨慎选择食物,我们不喝牛奶喝豆奶,拒绝塑化剂食品,不敢买珍珠奶茶,深怕中招。不过随著时间过去,新闻不再提起后,我们又再次善忘毒物,继续拥毒生活。
为了民众的健康,我们迫切需要政府负起责任,严格把关我们的食品安全。政府应该对进口食物设定严格的检验标准,防止外来的黑心食品进入我国。政府要强制厂商标明食物添加物的化学成分、上游出处等。执法机构也必须勤测国内生产的食品,杜绝不合法食品流入市场。此外,消费人也要谨慎留意食品的内容标签,如发现不妥应要举报。
当然我们对食品的要求除了不能有“不合法添加物”外,也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食物可以有“合法添加物”?为什么饮料可以添加漂亮又“不伤害身体”的色素?人类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口感、卖相等,在知道中拥抱“合法添加物”,在不觉中出现“非法添加物”。我们是时候问自己“我对食物的要求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