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型学校,始终还是本地家长偏爱的选项之一。《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说:华裔学生入学华小的比率,从2000年的92%增至2011年的96%。同期之间,印裔报读印小的百分比,也从47%升至56%。(页E7)
政客不要种族化这个现象,政客也不要政治化这个倾向。但是,暂且就把国小、华小和印小,当作三部不同品牌的手机,或者三间设计各异的戏院,市场当前的微妙变化,到底转达了什么信息?
是的,曾经是手机大哥大的诺基亚,不能指责公众为何转用iPhone或者三星。迈向智能手机的大时代之后,如是我闻,就是个别的芬兰企业,也一早放弃了国产的诺基亚。同理,如果一间戏院一再播放的,只是类似《王者之风》的国产样板戏,广大的观众当然不屑一看,跟著转台。可惜,这个浅显不过的道理,教育部始终不愿聆听汲取。
结果,时至今日,《大蓝图》说:只有一些国民学校借用第三语文的名目,教学华文、淡米尔文、阿拉伯文,伊班文和卡达山文。中学呢,则将之列为国际语文的选项。(页2-7)
不论教育部的这一番规划旨在为何,参照了学校现有的顾客群比额,此举显然背离市场的规律和取向:国家60年代的旧有政策怎么满足96%的华裔学生和56%的印裔学生的需求?
当朝的部长,当权的官员,显然需要赶到刘碟广场考察市场如何运作。商场里现在逐渐鲜少看到代理诺基亚的店面和柜台了:既然iPhone和三星深受欢迎,他们为何拒绝火红的商机?
何况,培育华小、印小的学生,乃至教授入籍本地的移民他们的母语,不管泰文、缅甸文、柬埔寨文,也正是为国家开拓国际市场而未雨绸缪?可惜,《大蓝图》还是盲点处处,一点也没觉察大环境变了,应征中国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老外也得讲华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