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琼的戏,走进昂山淑姬的人生,《读者文摘》2012年3月卷那一篇访问稿,说起为了接演法国导演卢贝松所执导的《以爱之名:昂山淑姬》,杨紫琼的那一份苦心。
杨紫琼坦言了部份的困难所在,出自“淑阿姨的讲话方式和肢体动作都很有个人风格,所以他们请了口语教练密集训练,一位负责英文,一位负责缅甸话。她还学了钢琴,也减掉几公斤。”
总之,杨紫琼“有两、三个月都沉浸在这个角色中,努力要找到(昂山淑姬)她跟其他人不一样的细节,像是她摆头或挥手的方式,她渴望的神情……还有尴尬的时候”。
但是,演得再像,不论是一摆头、一挥手,或者她脸上渴望的神情;杨紫琼这一生人,也不可能是昂山淑姬。怎么说,戏里的民主,戏外的演员,到底是两个人的世界。
我说过了:昂山淑姬的苦难,杨紫琼演得,未必记得。昂山淑姬的言论,杨紫琼讲得,未必做得。昂山淑姬的泪光,杨紫琼流得,未必懂得。昂山淑姬的精神,杨紫琼扮得,未必尽得。
镜头前方这一切,全是一场好戏。按照剧情的场景,她入戏。参照导演的指示,她投入。到了被人爱戴的风光、被万万千千的民众爱戴,“代表了许多缅甸人的希望”。
席慕蓉的经典之诗〈戏子〉说的甚是:“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所以请千万不要/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也别随著我的表演心碎/亲爱的朋友/今生今世/我只是个戏子”。
不同的是,席慕蓉笔下的一个个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泪”。杨紫琼在《以爱之名:昂山淑姬》所流的眼泪,恐怕也只是昂山淑姬的。戏外的杨紫琼,则是星光熠熠的国际红星,一身贵气,受宠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