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离开了那家服务了十八年的公司,原因是公司业务低迷不振,又没计划转型,加上台湾的总公司因投资过度而负债垒垒,结果看上马来西亚分公司的土地,卖地变现正好可暂时疏解台湾总公司的财务困境。
这家台资分公司从设厂到关厂前后不过二十三年光景,曾经一度其赚钱的能力排在国内企业的十名内。不论在投资额或雇员人数都曾是大马台资的老大哥,但风光的时间就只有前面十几年。因为产业结构快速变化,而公司领导人的经营态度又盲目的乐观,没几年光景就关门大吉。
回想我刚进入这家公司初期,就发现台籍主管假公济私是容许被客观存在的歪风。而遇上重大决策会议时,各部门主管大耍太极更是必然出现的情景。在公司还在大事扩充阶段,就有位较有远见的台籍主管私下说这家公司的未来没希望,没想到十几年后的公司命运被他一语说中。
某一个行业在某一个时候特别赚钱,但是如果公司没有创新能力,死守在一个行业,这样的企业必然经不起外在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组织的内部文化多少可看出组织在应对外在环境变化的能力。
想当初在李登辉的独台思想下,才促使台资放缓去大陆的脚步,转而涌向东南亚。而那时期又碰上大马的经济复苏,政府积极招揽外资进驻,台资厂家络绎不绝前来设厂。无可否认,台资的进驻也改善了留台生的就业机会,不论在经济与社会都做出正面的贡献。但是,台资普遍上有一种过于短视、热衷追求近期利益的缺点。不重视研发,甚至根本不投入心力在研发工作上,品质管控不够严谨,控制成本上则颇下功夫,因而总是采取逐水草而居的求生策略,当外在环境不利公司生存的时候,就设法往其他国家迁移,这是台湾许多中小企业的一种惯性。因而越南、柬埔寨先后成为大马台资整场输出的基地,缅甸则是新宠。
外资的进驻带来了就业的机会,也为本地的经济创造了价值。但是,外资也引进了外劳,以及工业污染影响了我们的社会成本。而擅长短打,打了就跑的外资,冲击的可是国内产业生态的发展。政府招商不能没有过滤地照单全收,除了关丹莱纳斯和边加兰石化业两个引人关注的例子之外,其实还有许许多国内外中小企业污染环境的案例还未被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