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留下的后遗症不少,本地风行的古典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英国人离开都数十年了,但是带来的英式音乐教育制度,依然是坊间师奶让孩子们接受音乐熏陶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这也难怪。抹不去的英殖民思维,念念皇权,甘于被制伏,算是乐于受虐的心态。我说得太过了么?走访民间,有几个享受巴哈的孩子?有几个不唠三叨四练琴啦练琴啦的师奶?有几个不为了学生而抓狂的音乐老师?若向以上3个群体,即学音乐的孩子、给孩子学音乐的家长及音乐老师发问卷,做个全国性的统计,我相信数据会令家长纳闷,叫孩子们痛快,逼老师们逃避。
老师们逃避?是的。因为答案只迫使他面对两个问题:一,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二,难道我们没有选择了吗?若老师坦然面对问题一,他必须承认,在多年的教学经验里,真正享受英式古典音乐教育的孩子一个巴掌都还数剩两根指头。但是承认的同时,他也砸了自己的饭碗,只好选择逃避。
那么,大家起码有些选择吧。有,但是坊间有一股阴力,来自殖民思维的受益者,及深恐改变将威胁其江湖地位的封建人士。他们压制著音乐教育改变的发展,导致真正有心教育的人士心有余力不足。这样的心态大家都熟悉吧?你甚至可以联想到政治霸权以及拒绝改变的人们。
因此家长宁可相信品牌,要孩子走这十多年的古典音乐路程,以防日后找不到工作可以教音乐谋生。除了买个保险,音乐教育也因此变成次等的工作选择。感谢殖民思维与其连带关系,音乐老师的地位在一般人眼里何其平庸,素质也因而一年比一年差。不为什么,只因为大家相信“不会读书的孩子就给他学音乐吧”的错误观念。
难道我们没有选择了吗?有,爵士乐就是其一。美国人的玩意,英国人玩不出味道来,部分原因来自保守的英国教育模式。即便如此,英国人也在英国提倡爵士乐教育了。与古典乐不同的是,演绎古典乐乃演绎作曲家的原意,数百年来贝多芬还不就是那个贝多芬,不可能变。但是爵士曲子只提供一个框架,任由演绎者把玩,演绎者无时无刻不在创作及破格中成长。
国家管理不当,政权急需改变。音乐教育让多人蒙受苦难,已经扭曲了学习音乐的意义,更需改朝换代。朋友,爵士音乐教育已经走在前头,只是怕你赶不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