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何时油尽气枯?首相署相关领域的专员Emir Mavani在〈石油将尽的应变措施〉一文中提到,在1974年-1978年,我国探测40个油田,得逾15亿桶的石油当量;在1999年-2003年,探测62个油田,得12亿桶;而2004年-2008年探测和开发了140个油田,却只得约10亿桶石油当量(见《东方》9月22日)。
易言之,如最近国油的首席执行员所宣布的,大马已从“易得油”(easy oil)时代,进入了“难得油”(difficult oil)的阶段。这个变化,将增加石油开采成本,且回酬也将日趋不确定。其结果,自然会大大冲击到联邦政府的收入。考虑及大马人口递增,石油消耗量也日渐超越开采量,外加上政府的支出常快过收入,这个挑战确是不小。它透露的另一个信息是,大马这10多年来,日渐倚靠公私部门消费的,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也日趋难以为继。
在1976年-1979年,国油每年给联邦政府的金额仅有约7亿令吉;在1980年代,递增至40左右;到1990年代,则增至70上下;可进入21世纪,则年年破百亿,且占联邦政府实际收入(Actual Revenue)的百分比节节上升。尽管如此,政府不但无盈余,且自1998年以来,便年年赤字,这几年的年度赤字,更是在400亿令吉以上!试问,若油尽气枯,联邦政府如何运作?只要看看下表的年度赤字与联邦总债务的恶化,便可知前景不妙。
不少人均认为,大马是个得天独厚的走运国(Lucky Nation),不但地上可种棕油,海里也有油气;可这个优越条件,也因未能善用,而成为两面刃,把油气的福气,变成了油气的诅咒(Oil & Gas Curse)。
一方面使大马政府养成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自满;他方面,也加剧了腐化的蔓延,甚而至于阻碍了必要改革的进程。其结果之一就是,自1992年以来便长期陷入中等收入国陷阱(Middle Income Trap)。
更可悲的是,全民竟然也普遍缺乏市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至产业升级受阻,普罗大众薪资水平也长期停滞!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恐会更趋恶化。
据知,在2010年,我国已知石油存量为58亿桶,日产量约50多万桶,估计尚可开采20余年;可由于消耗量递增,估计到2014年,会成为石油净入口国!届时,石油补贴应会大减,甚或撤销。天然气则有85兆立方英尺,日产量约为97万桶石油当量,估计也可撑30余年。
尽管我国有意朝高收入国发展,可由于产业升级失败,工业化也过早退化,而日趋靠农业、矿产与消费取向的服务业来维系增长,长此以往,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