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实践民主制的国家,政党可说如影随形,没有多党竞争,不成民主。只是,即便在西方,在19世纪之前,政党这用语,依然是个贬义词,与宗派(Faction)、派系、部份(Part)联系在一起。伸而言之,政党者,只不过是个追求小集团利益的大众利益破坏者,正如词语(Part)所显示的。
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人们日益认识到,复数的政党,与政党间的多元竞争,是代议民主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这个认识的变化,也历经了从不宽容到宽容,从宽容到持有不同意见,从歧见、异见到相信多元多样性的世界观的形成。当代社会民主党,便把承认多元的世界观,作为其哲理基础。民主理论家,则更注重组织的多样性,认为社会中,存在多元多样的高度自治,不互相隶属,非排他性的多元组织,是保障多元主义民主体制的结构性要素。
或许,也可以说,自主自治的组织越多,越令人体会到和而不同的重要性,以及法治、人权与遵守游戏规则(Rule of Game)的必要性。若人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也没有输得起的运动家精神,民主就会变成暴民政治,而非权力和平转移的制度安排。
既然政党这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民主的组成部份,那政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政治学者一般认为,政党基本上是建立在社会龟裂(Social Cleavages)上的,这个龟裂裂缝,可以是族群、种族、阶层、阶级、地方、性别、语文、宗教或特定的理念与思想体系上。因此,便出现了族基政党,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基督教民主党等政党。在性质上,这些政党也可能是,保守的、激进的、改良派的等等。
从组织形态言,目前较流行的划分法则是,干部、群众、全方位与卡特尔(Cartel)型政党。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干部或权贵∕精英政党是最早出现的,之后,随著产业革命(约1870年后),则逐渐演化为群众性政党(Mass Party),如英国的劳工党,便是以劳动阶级(Working Class)为基础的大众型政党。当然,这类政党的出现也与普选权的实现息息相关。在20世纪之前,西方的选民,是附有资产资格的,即若无一定的资产,就无投票权。
进入1960年代后,随著福利国的出现,阶级性群众政党逐渐让位给面向全民的全方位政党(Catch all Party)。这类政党的出现,与普遍福利及阶级对立的淡化有著因果关系。惟在大马这种多元族群国,建立在族群∕种族基础上的群众性政党,如巫统、马华公会,依然有其市场。
族基型群众性政党的优弱点在于,若其族裔人口占绝对多数,则可以持续;惟,当其族群发生分化后,就得依靠联盟;或面向全民的方向调整。对族裔人口占相对少数的族群言,若其族裔人口集中,则可成为地方性政党;若分散,就得走全方位路线,方可能成为执政党,或有份量的联盟成员党。今天,大马主要族基政党正面对这个转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