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1世纪,各种高科技新兴产业冒起,许多传统产业都得靠边站。就连高科技产业本身,技术障碍突破的速度,导致进入门槛愈来愈低。因此,各种新颖的高科技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企业之间竞争更是空前的激烈。因此,假如政府没有产业管理的概念,不懂产业生态为何物,结果不仅得不到企业投资所带来的益处,反而还要承担高昂的社会成本。
最糟糕的情况是,无良的企业主把钱赚走了,把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的问题遗留给整个社会。举例而言,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急于引进外资,不理会外资生产的产品与制造过程会否对环境安全带来威胁,政府甚至将外资的投资额当作绩效指标来看待。1/4世纪过去了,当初的大部份投资者并没进行产业升级,有者就像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没利润时干脆再移到越南、柬埔寨这些更落后的国家。留下的是被污染的土地,以及赶不走的外劳。
产业管理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重点是所引进的外资或国内人民的投资,能够让土地、资金、人才及技术等基本元素进行整合,产生综效引发群聚效应。更重要的是对环境不会带来破坏,对国家长期的经济成长带来贡献。但是,从不汤不水的多媒体超级走廊,到关丹的稀土厂、边佳兰的石化厂,显示我国政府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产业管理的决心与执行力。
企业的使命除了永续经营之外,还要对环境、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而决定企业能不能在某一特定地点生存与发展,就看政府能不能营造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生态。当然,别人不要的、在其他国家被淘汰的、对后代子孙不利的,这一类的企业在开始阶段就应该拒绝。产业管理的原则还必须将环保的社会成本纳入考量。如果只为了营运上短暂的利益,将来再花10倍的力气去消除原来产生这些利益的背后所遗留下来的祸害,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