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丹独中准以吉隆坡中华独中分校模式开办成为事实,华裔社群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心情看待。
喜的是华文独中间数实际上增加了,避开所谓历史契约,共识不得增建独中的约束;忧的是以分校模式出现,恐无法与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的国际学校竞争,从而影响国民型中学和独中的学生来源。
全国61所华文独中,绝大多数朝向多元发展,反映在课程及教学媒介语上与国民型华文中学大同小异,采用双语、三语授课,以考取政府文凭、统考文凭及外国A水准等学术资格,为独中生扩展更宽广升学管道与机会,深受家长的欢迎。
为独中复兴运动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从单一华文媒介语的束缚解放出来,再通过统考文凭以双语出题建立今天广受外国大学承认的地位,无疑是独中成功转型和发展的基石。
华教在英殖民政府与国家独立的交替年代,由于国共战局的冲击和影响,华教受到前朝与后继政府的打压,前者鼓吹英文至上,要华文中学改制,后者怀有同化企图,实行单源流的最终目标的政策,以国语为教学媒介。
华裔社群在英文与国文的夹缝下,巩固母语母文的地位,直到今天,未见松弛,尤其是董总领导层的执著和坚持,担忧华教万劫不复,对于双轨或精英独中报考SPM、STPM的立场暧昧;美其名不是政府强制报考,而是在董事部的鼓励和决定下报考的,这在董事部主权不受剥夺下似乎可接受。
目下双轨制独中的董事部,实行多元性报考SPM、STPM、统考及其他校外入学资格考试的措施,已经说明华文独中改制悄悄在进行,比起国民型华文中学尤胜一筹。
董总对这些“变相”双轨独中的董事部无能为力,仅能阐述“传统独中”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包括母语教数理更具效果。因此,华文独中再一次面临“改制”的考验,考验董总领导层能否与时俱进,以宏观视野引观教育方向,不再固执、执著华文媒介的旧思维,以开放的胸怀引领华文独中与世界接轨,不只抗衡国际学校吸引华裔学生的竞争,更有潜能摆脱华教遭种族主义者围堵的厄运。
转型是改变的前奏曲,华文独中的改制随著时代的步伐已不能原地踏步,尽管中国崛起,引以为傲,华文有价,地位提升,但不能死抱华文优越感的意识形态,无视于国际语的英文在经济与科技上的优势,双语是改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双轨制的元素,应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