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教育部成立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以及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所谓8点解决方案,是要诚心诚意解决长期存在的华教问题;原以为经历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华社的共同意愿已经上达圣听,汹涌的民意能够撼动政府长期以来的单元主义教育立场;原以为董总加入特别委员会,借助由各方参与的圆桌会议,教育部能够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真正解决华教问题。
然而,董总毅然退出圆桌会议,最终还是戳破根本解决的幻想。
事实证明,原以为经过一次抗议大会,几次圆桌会议,问题就可以圆满解决,仍然不切实际。
董总的退出理由很简单:圆桌会议只是局限在技术和个案层面兜圈子,致使根本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沦为空谈。
近日,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发表言论“马华教育部副部长最难为”,可说为董总的退出理由提供了进一步解释:教育部副部长在处理一箩筐的华小问题时,要面对所谓“鸟人官员”不合作的态度,无论种族或行政偏差,结果都造成华小课题不停延烧。
然而,“(马华)如果要惩罚一名领袖,就推荐他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戏言,又分明让人感到马华“当权不当家”的一丝无奈。
应该承认,马华已经为华教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总会长敢怒敢言,直指问题本质,确实也值得赞许。不过,马华既然作为国阵政府执政党之一,理论上也是华社与政府的理想沟通管道,理应与华社民间组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致力于解决纠结已久的华教问题,在推进国家政策与制度改变层面发挥效用,才真正称得上“高调问政”。
可以断言,马华若能顺应时势,不仅可以支持教育部副部长化解“难为”困境,也必然有助于恢复与提升马华在华社的民望。
就目前事实而言,单单从根本诉求出发,董总退出教育部圆桌会议大概是迟早事情。但既然明白一次抗议大会一次圆桌会议存在局限,似乎也不宜完全放弃这一管道。即使不能一劳永逸顺心遂愿,也无妨给予教育部副部长同情之理解,以此作为与政府及在朝政党扩大共识提升合作的基础,自然也就有望为根本解决华教问题清除一些障碍,争取到一份本该有力的支持。
当然,欲求根本解决华教问题,还需要追根溯源,坚持不懈,逐步改善“种族或行政偏差”的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