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以“华小师资特委会”圆桌会议只在技术和个案层面兜圈子,始终围绕在“魏8点”上,无法根本解决华小师荒,以及未将325华教抗议大会中4项决议和11要点记录在案为由,宣布退出这个卫生部长廖中莱形容为高权力和跨部门,可以拟定长期性策略解决师资荒的委员会。
另2个参与团体,即华总和教总不约而同劝请董总重返特委会共谋解决华小师资荒,至于策略与制度性问题,包括政策不在特委会权限之内的问题,可另寻平台与高层级直接对话。
一个是企业家主导的华社最高组织,另一是公务员背景的教总,或有所顾虑而不退出的理由,但投入华教长征路的董总,更具经验、资格透视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官方“角力”的端倪;何况较早时就提及8点方案为权宜之计,停留在技术和个案的层面,没从政策上及制度上根本解决华小师资荒,说明数轮圆桌会议毫无突破,且无法获得师资相关资料。我认为董总退出有理,可避免冒“骑劫”或“美化”的风险。
董教总在此事件上分道扬镳,对双方而言未尝不是好事,前者可更积极,甚至走上街头提出诉求的公民运动,免受公务员背景的教总碍手碍脚而被视为懦弱、无能;后者回归公务员本位,退居幕后协助董总一臂之力,包括提供官方与教育部训令、资料,本身也可避免公务员守则与纪律的处分。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刘锡通说,要从政策面解决华教问题必须与政党配合,哪些政党支持华教的诉求就会获得华裔选票。以当下两线制处于起步阶段是值得考虑和选择的。
董总有过至少3次与政党共谋解决华教的课题,最早是与马华公会组成“华教三机构”维护与争取华教的公平发展,最终因“独大”而终结双方的关系,接下来董总转向马华宿敌民主行动党,举办千人宴、万人宴上抨击马华与领袖“出卖华教”的点滴,如数家珍,与行动党眉来眼去,成为选举史上所谓“钟摆论”的操盘手,最后醒觉不在政府内斗争难起任何作用,从而催生“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概念,自行推举华教“四君子”在民政党旗帜下直接参政。(成与败见《东方名家》5月8日张树钧的“打进国阵,纠正国阵”30年。)
其实,依附执政党旗帜下并不算独立的直接参政,受到执政党束缚难于发挥,更何况民政党属于槟州地方性的势力,根本无法在中央配合华教人士为华教权益作出贡献。
总之,际此大选近在眉睫,董总无意自组政党,亦有过上述三项失败的教训,应该知所进取,选择民之所欲的改变大势,将希望寄托或投入可以颠倒乾坤换新天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