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25华教救亡运动之四大提案看来,其关切点显然并不光纠结在“调走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之上,而已有所延伸和升级,如呼吁“检讨教育法令”、“实施多元化教育政策”等。平心而论,虽说表达过程因欠缺“风险估算”和“危机管理”而衍生“意外”,惟如此诉求,大体上还是合理的。
无论如何,坊间也有论者质疑调走不具华文资格教师的正确性,尤其那些已服务一段日子,并已证明贡献良多者。关于这点,提案已表明要求调走的是“今年新学年开学时被派到华小”者,这或意谓“既往不咎”?若是,那显示其立场也不至太“绝”,松动的空间还挺宽的。或许,不违背大方向之下,争取赋权各校务实处理此类教师的去留问题,会是“双赢”的方法?
不过,也有论者想表达的是:即便是未来,华小也应接纳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理由是这些教师有助于提升华小生的国、英语水平,亦有助于丰富华小的语言和文化“多元”色彩。这又牵涉到“什么语言背景的老师更适合教授华小国、英语”,以及“如何丰富华小的多元文化色彩”的问题了。
实际上,“不具华文资格者”和“具华文资格者”在华小语境中,何者的国、英语教学会更普遍有效,是须经全面、客观、重复的调研方能断定的,即便个人都有其可征引的个案,惟实不该以个案来仓促定论。同样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之角色,对校内文化多元化到底有多实质的影响,是否还有其他更关键的宏观因素,也得慎重探讨,而非一味“想当然尔”。
叫人莞尔的是:“什么语言背景的老师更适合教授华小国、英语”,似乎不是不具华文资格者被派来华小执教的考量,至少教育部从没正式表示过。这意味著如此举措根本没经过慎重斟酌、检讨其利弊。单是这一点,关心华小者就有十足的理由高调抗议了。负责任、具专业素养的行政单位,除了适当征询民意,也得有充分的研究报告作为依据,方能进行如此反常例的“教育工程”,否则根本就是拿教育当儿戏!
涉及华小的教育行政问题,即便抛开“阴谋论”不说,明显的亦是源自行政者或决策者的“失误”或“胡来”。然总有些论者不管源头,而先把相关举措合理化、漂白化、无辜化,一厢情愿地挖掘其“正面价值”、“积极因素”,乃至“善意”,有时候还真叫人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