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发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一文,突出了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这个提法,也令人联想到首相纳吉所说的“不变革,就会被变革”(Change or be Changed)。的确,国阵也已到了需要进行壮士断腕式改革的阶段。只是,由于搞真刀实枪的改革可能是找死,而不够果敢则可能变为等死。
说起来,改革或变革,可说已成了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主调,从美国的奥巴马到大马的行动党,均早在多年前,便提出了要变革的竞选口号,也产生了不俗的效应。
就中国来说,自1978年以来,便已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与路线,确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几年来,又进入了非要深化改革的阶段性变化。从性质上言,一路以来,中共的改革走的是由上而下(topdown),渐进改革、制度创新、灵活务实,先经后政的路线,这与前苏联、东欧的双激进路线大异其趣。苏联、东欧选择在政治与经济上同步进行激烈改革,中国则按部就班,顺序渐进,从实际出发,是所谓的实事求是思路。
发展到现阶段,不少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出现了至少4个方面的滞后现象:即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政府改革,及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是因为,中国是个一党独大,政治与行政权力压倒一切的威权体制国家。在这种体制下,若不改革政府,其他改革就会事倍功半,或滞碍难进。
这是官本位或官主(而非民主)主义的通病,政府与体制改革,难免涉及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机构改革,甚至是改造政府的议题。比较多提到的,则是党政分家、政企分家、加强法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只是,随著社会经济的变迁,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更多进入以非政府的民间部门就业,信息化、媒体的多元化、新价值观的出现等,市(公)民社会的作用也将日趋重要。这种民间的、外在的监督与敢怒敢言,其作用绝不下于党内民主,或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个热门课题。尽管民营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日愈提升,可在这个官降民升或公减私升的大趋势下,国有、国营企业靠政治与行政垄断行业,赚取暴利的现象,也引起多方关注。整体上言,通讯、水电供等国有企业的薪资水平,多高于市场2-3倍,且大部份盈利没有上缴政府,进而失去了调节收入的作用,至于“低价买高价卖”土地,更惹民怨。
此外,中国虽是单一制国家,可分权度颇高,如各级政府收入可占到政府总收入50%,许多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绝大部份由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提供,若地方政府过度滥权、贪腐或大搞市场化、产业化、私“盈”化,自也会损及民益,引发民怨冲天。据此,行政透明、政务公开、民主监督、公民参与、健全法治等,就成了善治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