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时代变迁,每样事物都在讲究转型、快速及机械化的年代,兵如港内如今仍存有一家以传统木材烘焙面包式的“万源丰面包厂”,由身为第二代的吴氏兄弟5人,同心协力继承父亲的古早味,也是怡保目前仅存的一家木材烘焙面包厂。
老二吴日明(62岁)指出,其父于1959年成立“万源丰面包厂”,虽然已有57年之久,当中有的面包厂已关闭,有的也已随著时代变迁转型,但他们兄弟几人至今仍维持著父亲烘焙面包的传统方式,使用柴烧窑烘焙面包。
“父亲原本是在华林市边做面包边打工,之后听说兵如港有间面包厂要出顶,才接手成立自身的面包厂,自此命名为‘万源丰面包厂’,我们兄弟几人则在20余岁的时候,才开始继承父亲的生意。”
他说,在60至70年代期间,基于面包的价格低且耐饱,大部分民众都会以面包作为主食,所以当时单单在怡保就已有7至8间面包厂,虽然科技并未像如今这么发达,但其竞争也相当激烈。
他直言,该面包厂烘焙的面包,特别之处在于从揉面团到烘烤都是全人工,因相比使用机械搅拌的面团,人手揉打的面团在烘烤成面包后,其外皮除了较松脆外,内部也较柔软且有嚼劲,口感较佳。
3种小面包驰名
老幺吴日利(55岁)告知,该厂售卖的小面包共有3种,即“椰子”、“加央”及“无馅”面包,由于椰渣采用手工炒的方式,加央也亲手熬煮,造就这两种面包特别著名。
他表示,基于全手工烘焙面包较耗时的关系,该厂于周日才会烘焙约1200粒小面包,平时周一至周五,烘焙的小面包仅800粒左右,所以小面包在出炉不久后便瞬间卖光;至于俗称海南面包的大面包,通常是卖给茶室作为烤面包之用。
令人称奇的是,该厂从旧时至今的营业时间都有别于其他店铺,除了周六休息外,每逢周一至周五皆于傍晚6时开始营业至晚上10时30分,惟只有周日的营业时间为下午2时至傍晚6时。
对此,吴日利解释说,在父亲的年代为了让售给茶室的面包,保持外皮松脆但内部柔软的口感,父亲一般都会在下午才开始烘焙面包,那凌晨5时许交货的时候,面包也不会因为摆放过久而变硬。
“至于周日会提早营业,是因为大部分民众在这天都无上班,并会于中午至下午的时间到外找吃,因此在这段时间出炉的面包,可方便他们前来买面包后才回家,所以我们在接手后也依著父亲的方式继续经营。”
由于周日需赶在下午2时前出炉,所以兄弟5人于上午7时30分便开始揉面团,然后让面包慢慢发酵至10时许,才开始包馅的步骤,然而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约11时30分所有的面包便已完成包馅及定型。
橡胶木当柴 烘焙无异味
走进“万源丰面包厂”内,便可见到里边建有一个柴烧窑,这乃该厂用于烘焙面包“烤炉”,到了上午10时,吴日利便会开始生火,熟练的他将从店铺的后方搬来一些橡胶木材,摆放在烧窑内起火,再以椰壳使窑内的火烧得更旺。
老三吴日东指出,该面包厂之所以选用橡胶木,最大的原因在于此类木材在燃烧时除了火旺外,也不会发出臭味造成面包有异味,况且面包在出炉时,其飘出的阵阵香味,站在远处都可闻到。
烧了约4个小时预热后,大约下午1时45分,老大便会拿起耙子把烧窑内的火炭清理干净,然后由吴日东测试柴烧窑内的火势是否均匀,再把一盘盘的面包放进柴烧窑内烤。
体力大不如前
他告知,烤小面包的速度比较快,一次可放入逾30盘,一盘共15粒小面包,第一轮烘烤只需约5分钟便可取出,第二及第三轮则分别烘烤约10分钟。
“至于大面包(海南面包),一次则可放入40至50盘,一盘3个大面包,烘烤约40分钟。以往父亲的时代,即70年代的时候,最多可放入100盘大面包,不过如今大面包的需求量减少,加上我们人手也不多,所以也没烘焙那么多了。”
然而,随著兄弟们年纪渐长,体力已大不如前,面包厂未来还能经营多久也没去打算,毕竟坚持传统讲究的是耐心、体力和成本效益,在年轻一代不愿接手的情况下,面包厂需要结业也是没办法的事。
正所谓“最深的味道在回忆里”,就算古早味的面包厂最后还是消失了,相信曾品尝过这些材烤面包的顾客,还会在记忆里回味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