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这类音乐活动在本地并不常见,以古典乐为主的音乐节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带动古典吉他乐在大马的风气,泰雷嘉吉他学院(Tarrega Guitar House)办起了国际古典吉他音乐节。

说到吉他,许多人自然而然便想到民谣或流行曲伴奏,但吉他可弹奏的音乐并不局限于此,许多美妙的古典乐也出自吉他。泰雷嘉马来西亚国际古典吉他节(Tarrega Malaysia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Guitar Festival)在国庆日当天圆满落幕,活动成功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或区域的古典吉他爱好者参与,包括台湾、日本、澳洲、菲律宾、印尼等。“此次来参与的海外选手比去年更多一些。”泰雷嘉吉他学院首席执行员林福祥说道。

走过3个年头,泰雷嘉国际古典吉他音乐节已来到第三届,除了会举办各种大小比赛,主办单位每年还会邀请5至7位大师级导师前来助阵,为参与者做指导与交流。在4天的流程当中,有一半的节目是大师班、工作坊、交流会等活动,即便不参与比赛,音乐爱好者也可从中学习一二。

参赛者可索取评分表

“最特别的是,参赛者可以索取评审们对自己的评分记录表。”泰雷嘉吉他学院院长陈惠群笑说,这是这个音乐节的独特之处。她指出,一般比赛只会公布得奖者名单,却不会让参赛者知道自己获得的分数,即便想知道评审的意见,也只能在赛后私下向评审讨教。从参与海外音乐节中汲取经验,他们决定为泰雷嘉的音乐节设下这项环节,“评分表上面还写有评审的建议,让参赛者作参考。”相信这也是吸引众多海外选手参与的原因之一。

来自台湾的梁洁民是公开组独奏年纪最小的参赛者,年仅14岁,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有7名大师级导师的音乐节。“我常参加中国的音乐节,但一般只有一两名大师级人物,这次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众多大师聚一堂,选手们可以向所仰慕的大师讨教,“亲耳听到大师的弹奏,跟平日透过电子产品听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梁洁民的母亲也透露,去年便听闻泰雷嘉这个音乐节,却未能赶上这个盛会,今年总算如愿以偿了。

除了评审身份,7位大师也兼任导师身份,在为期4天的吉他节中开班各种不同的大师班,一一为学生做指导。图中郑凤珠在大师班中为学生做指导。
除了评审身份,7位大师也兼任导师身份,在为期4天的吉他节中开班各种不同的大师班,一一为学生做指导。图中郑凤珠在大师班中为学生做指导。

策划活动重宣传

身处音乐界多年,林福祥经常到海外参与各种音乐节,他发现印尼、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都有吉他节,唯独大马没有。“吉他乐在1970年代开始流行于东南亚,邻国跟我们都是同一时间开始接触吉他,为何他们的水平比我们来得高呢?”

他对本地没有推行相关活动而感到纳闷,“论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我们都不比这些国家差,我们在音乐艺术这一块却没有发展。”因此,他决定担起这个责任,于2013年开始率先在大马办起了国际古典吉他音乐节。“刚开始举办,花了一年的时间筹备。”虽然对音乐节有概念,但筹划起来并不容易,“宣传就是一大难题。”

万事起头难,为了推广这项活动,他们在音乐节开跑的一年前,便在参与海外音乐节时顺道宣传。“我们不曾办过类似活动,只能到处去做宣传。”他笑说只有受众对了,才会有效果。有赖于网络的方便,只要将资讯上载到社交媒体上,一传十,十传百,便能达到相当的效应。有些参与者也会将这些资讯分享到社交网站上,让更多人知道这项活动,无形中也是一种宣传。“希望能透过这样的活动能教育民众,同时推动古典吉他。”

参与者多外国人 叹本地人不珍惜

迈入第三届,音乐节虽然获得不俗的反应,但参与者大多是海外选手。“差不多70%的参与者都是外国人。”对于这样的情况,林福祥倍感惋惜。想当初开始办古典吉他音乐节,是希望让本地音乐爱好者有机会在活动中学习,“本地的平台我们已经设下了,本地学生却没有好好珍惜,真的让人非常遗憾,反而国外的吉他手就更懂得珍惜这个平台。”

陈惠群坦言,在参与国外的音乐节时,经常会看到各个不同地区的音乐爱好者前来参与,但在大马就难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很少会看到有人特地从新山、槟城等地区过来参与,甚至吉隆坡人都可能认为这里(巴生)地点太偏远。”她认为这是不健康的现象。

“为了参与这次比赛,我每天都花8至9小时练习。”大马参赛者林宇乐(左)是今年少儿组独奏冠军。今年17岁的他在4月时选择休学,并于9月底飞往法国深造。他认为未完成中学课程并没什么好怕的,牢牢抓住梦想的尾巴,才是最重要的事。
“为了参与这次比赛,我每天都花8至9小时练习。”大马参赛者林宇乐(左)是今年少儿组独奏冠军。今年17岁的他在4月时选择休学,并于9月底飞往法国深造。他认为未完成中学课程并没什么好怕的,牢牢抓住梦想的尾巴,才是最重要的事。

林福祥透露,为了筹办音乐节,他曾请其他同行帮忙做宣传与推广,但或许基于利益冲突考量,在这方面仍无法看到好的进展。

“学院可能会担心,将学生带来参加活动之后,学生就会被我们带走。”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林福祥选择不以泰雷嘉吉他学院的名称举办这个活动,特别成立了一个转办音乐节的组织“泰雷嘉音乐资源”(Tarrega Music Resources)。

虽然参与音乐节的本地吉他手不多,但累积3年来的经验,他发现本地吉他手的水平有著明显的提升。从第一届至第三届,本地选手在音乐节中的参赛排名从季军升到了冠军,“这是很大的提进步”。他相信,虽然参与人数不多,但只要办好音乐节,创下口碑,再配合宣传,自然能达到更显著的效果。

音乐无国界,除了技术及音乐上的交流,主办单位还特别设下文化交流的环节,让各国的吉他手认识不同国家的吉他文化。
音乐无国界,除了技术及音乐上的交流,主办单位还特别设下文化交流的环节,让各国的吉他手认识不同国家的吉他文化。

深度游音乐,享受更多

每年音乐节都会邀请数名大师级音乐家前来为赛事做评审,今年参与的7名大师包括来自波兰的Paul Cesarczyk博士、巴西的PauloInda博士、中国的孙绚绚等。虽然赞助大师们前来的旅费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但林福祥认为这一切非常值得,“办音乐节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让本地的音乐爱好者可以从中学习、做交流。只有让参与者有所收获,活动才有它的意义。”

来自大马的评审郑凤珠(Hong Tee)认为,要在大马承办如此规模的音乐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邀请大师级音乐家费用高,吸引外来参与者有相当难度,加上本地社群对音乐活动不热络,所以要办这样的活动需要在赛前做足准备功夫。”

她认为音乐节能让本地学生开阔视野,借机认识其他高水平的参赛者,从中知道吉他的不同玩法,“接触后,若受启发,便能帮助他们设定音乐学习路上的目标,也能找到合适的发挥平台。”然而参与音乐节的本地学生并不多,她感叹大马鲜少有类似平台,即便主办单位想让学生吸收更多知识,也无能为力。“你想帮人家,也要看人家愿不愿意让你帮。”

吉他节也邀来各国吉他制造者前来参与工作坊及进行交流,现场也设下吉他展,让参与者一饱眼福。
吉他节也邀来各国吉他制造者前来参与工作坊及进行交流,现场也设下吉他展,让参与者一饱眼福。

她透露,目前泰雷嘉马来西亚古典吉他节是本地唯一以吉他为主的音乐节,她不了解学生闭门造车的学习心态。“学习不能一直躲在家里自己练,没有接收,就不会有启发;没有启发,学习就会变得狭隘。”郑凤珠表示,多接触不同知识,有助提升一个人对音乐的鉴赏、了解及演奏技能,但大马的音乐环境不佳,就算马来西亚国油爱乐管弦乐团(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是本地著名乐团,但观众还是以外国人居多。

“或许是因为欣赏音乐不是大马人的文化,尤其大家不认为音乐是精神粮食、是灌溉心灵的艺术,而只是其中一种娱乐而已。”她苦笑,其实音乐不仅是娱乐,在栽培孩子的性格或精神世界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现有许多学音乐的孩子,但这未必是孩子自发想学习,而是家长的意愿。“倘若家长本身就不了解古典音乐、不听古典音乐,却要孩子往这方面学习,是无法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下学习的,”她摇摇头继续说,“古典乐的世界是你越了解它,你得到的享受就越大;如果不了解,那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

身为评审,看著前来参与的亚洲参赛者有高超的技巧,她大感惊讶。“古典乐在欧美国家还算兴盛,但在亚洲来说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真的让人惊叹。”相比起大马的参赛者,她认为大马古典吉他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警方在枪杀案现场调查。

3辆轿车围堵疑遭寻仇 男子用餐时遭开枪射死

阅读全文

女子更换轮胎 遭罗里撞毙

阅读全文
警方连同案中父子回到案发现场进行调查。(大都会日报)

母杀女自缢案 幸存7岁男童天天问还能见妹妹吗?

阅读全文
马股今日重新走高,并重返1620点水平。(档案照)

一天急涨RM 2.02 BLD种植惊艳全场

阅读全文

夜晚用餐遭围堵袭击身亡

阅读全文

“辰星 晓月” 成全民萌宠 万众引颈盼亮相

阅读全文

走进新石器古迹

教育

保存古迹,刻不容缓;从斑驳的遗迹中,拼凑从前的记忆,更不容易。唯有努力保存古迹,才能保有文化的独特性,为文化永续保存尽一...

阅读全文

回收灯泡特工队

教育

“棕色放玻璃;蓝色放纸张;橙色放塑胶、铝和钢管…”小时候,这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总是萦绕在耳边。唱了十多年后,我们知道该怎么...

阅读全文

买衣送衣行善举

教育

近期到纪伊国屋(Kinokuniya)或汉姆利玩具店(Hamleys)都可看到为慈善而做的CHALKapella。刚开始...

阅读全文

走入大马甘榜

教育

身处多元文化的国家的我们,总能在课本上学习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及文化,但你曾深入去了解吗?位于雪兰莪北部的一座小农村,能让...

阅读全文

贫困少女慈善家

教育

为偏远学生设免费教学网站,将百万酬劳全部用于公益,这些行为不是来自大人物或大企业,而是一个出身弱势的女孩…沈芯菱这个名字...

阅读全文

都市新形态

教育

你会怎么对待已经不想要的东西?是丢弃、放在角落,还是再循环使用?上海一家绿色商业杂志早前办了一场展览,以环保案例做展示,...

阅读全文

小小爱迪生

教育

专家常说,启蒙教育需从小做起,不要为孩子的创意思维设限。在第一届爱探世界科学展中,孩子们各自发挥所长,千奇百怪的解析方式...

阅读全文

助孩子开拓国际视野

教育

大马国际学校数量日益增多,除了希望孩子获得更自由的教育以外,家长还希望能通过国际教育培养孩子的国际观,让孩子以宏观的角度...

阅读全文

梦想无障碍

教育

耳朵听不见,就用身体聆听。天生重度听障的林靖岚,听不见旋律,却热爱舞蹈,成立了台湾唯一的听障舞团。29岁,先天重度听障的...

阅读全文

前进战地

教育

自由撰稿人刘忠万,数度深入战地探访民情,做了访问之后,再投稿到报馆。走上战地采访这条“不归路”,其实始于一场背包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