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是马来西亚的国庆月,庆祝马来亚半岛在1957年8月31日摆脱英国殖民,在国父东姑阿都拉曼领导下,正式迈入独立自治的时代。
2008年前,大马国庆属于一枝独秀,由长居中央执政党的国阵所主导,直到民联掌管槟城、吉打、雪兰莪及霹雳后,形成庞大势力后,开始出现各有各的国庆日庆典的现象,而在野党领袖也因此绝迹中央政府所举办的庆典及活动。
国阵及民联支持者之间的对立,在第13届全国大选后,看似未有极速改善,民联支持者或坚持否定及杯葛国阵主办的多项活动,形成双方在支持力度上较劲的情况。
民政党青年团总秘书刘华才提醒国人,国庆日及爱国主义是超越政党及政治的,千万不要因为不满国阵,而杯葛国庆日张挂国旗或其他的庆典活动。
“有人误以为,爱国就是爱执政党,这个概念一定要改,爱一个国家需要超越政治,而不是爱执政党。”
“一个国家里面有执政党、也有反对党,不能因为执政政党背景,而选择张不张挂国旗,这个看法不正确,这个国家是超越政治。”
对于国阵民联领导在国庆庆典上演“王不见王”的戏码,刘华才强调,国庆应是跨政党的庆祝,理应朝野政党的领袖都要出席。
爱国超越政党
他说,自己不知道究竟主办单位是否有邀请反对党,惟他强调,若将反对党排除在国庆庆典之外,也是错误的行为。“同样的,若在反对国会议员收到全国国庆日庆典邀请函后,仍然选择缺席,则是在他们不当。”
他说,朝野政党的政治思维一定要超越这一点,国庆日不是在政党庆祝的活动。“若没有邀请反对党,是国阵的错;若请了,你们(民联)没来,就是你们的错。”
他强调,不应该以对立立场,个别去举办不同的国庆节目。
“你必须让人民感觉到,你是爱这个国家,而不仅是爱党。”
他认为,让国人了解到爱国超越政党,需要有一个象征,但目前大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马来亚大学法律系三年级学生陈劭康则认为,目前年轻人都已醒觉,大多人说的就是爱国不是爱执政党。
“更进一步谈,投反对党也不一定是爱国的体现。我有些朋友去投票,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投。真正的爱国不是有没有投反对党或是支持个别政党,投票是超越政治,需要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投。”
“投票时,是否做过比较,分析,判断,就事论事后,认为执政党或反对党更能让你有个好的政府,凭此信念去投票,这是真正的爱国。”
陈劭康认为,所谓的爱国情操,若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要关心国事。嘉宾们也认为,不可能通过法令及强硬的手段来迫使人家爱国,反而是要培育自豪感及认同感,而主要的方法是公平对待所有人。
讲述各族贡献历史应平衡
通过教育国人培养认同感及爱国情操,被视作最适当的管道,而正规教育也是传播官方历史的不二法,但近年来国内历史课被看作是“无聊”、“生硬”且“未平衡”讲述三大种族对国家贡献的历史。
陈劭康认为,处于叛逆时期的年轻人,大多对历史都没有很大兴趣,尤其他身边一些朋友对于详读历史的反应就是觉得闷,而历史课程需要更大幅度琢磨非巫裔的贡献,方能彰显各种族共同发展国家的历史事实。
“因为好像都没有什么关系,可能要花很大篇幅去读回教史什么的,这是普遍的想法。”
他认为,若要增加历史课程的内容,我国在各阶段的历史课程,应该在各种族贡献的方面,著墨得更平衡。
“我们都说,这个国家的独立是三大种族争取回来的,但课本上又没有著重这一点。”
他认为,在历史课程中,或许可以增加华裔及印裔先辈抵达马来亚半岛,落地生根的情况及作出的贡献,相信若能够分出一两个章节来讨论这个课题,就更能彰显大马是三族共同发展及作出贡献的说法。刘华才则认为,目前国内年轻人并不注重历史发展,反而更为专注于现有社会状况及未来发展会有什么利益。
“内容若是在书本上教导,效果相信不理想,应该用其他灵活方式教导历史,效果会更好。”
刘华才提出,或许可选择通过优管的短片等方式,来传达类似的历史性讯息。
惟他也在节目中提出,通过书本传达讯息,难以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被动到国外 怀乡意识强
马来西亚有数十万国人在海外求学、定居,曾有人提出“旅居海外国人,更爱国”,引起讨论及争议,更有人提出“爱国为何不回国”的质疑。
本周嘉宾陈劭康认为,旅居海外的大马人分成两类,一类属于主动出外寻找更好工作机会或是求学的大马人,第二类旅居海外的大马人则是被动,即在其他人安排下出国。
他认为,属于主动类的国人爱国精神相对弱,许多是否在出国后会选择申请长期居留证(PR)并长期住在国外,而这样的情况也很让人可惜。
对于一些被动出国的大马人,陈劭康认为因为出外后,这些被动的人在外地属于少数,且人生地不熟、所以存在怀念故乡的情操意识会相对强烈。
曾经在海外教书的刘华才也说,“去到外国时,看到其他都是外国人,会产生这样的意识,认为马来西亚是我的国家。若外国友人在骂我们的国家,或是误导其他人时,我们也会站出来去澄清我们的立场。”“例如,我们是马来西亚,不是新加坡的北部。”
他也说,马来西亚人在海外会显得很光荣及骄傲,包括因大马得天独厚,有语言优势而感到自豪。
嘉宾开讲:强制挂国旗 爱国非自愿
通讯与多媒体部宣布在今年国庆日前后,戏院电影开播前须播放国歌,更有传政府有意立法强制张挂国旗,虽然通讯与多媒体部长阿末沙比里已否认这说法,但已引起坊间议论。
本周嘉宾都认为,爱国行为其实属于由心而发的本能行动,若是强制国民执行“爱国行为”,可以预见效果不佳。
刘华才说,在国庆日期间张挂国旗,就如同庆祝节日时一样,是应该做的,因为这提醒国人一同庆祝,也让外国人了解这是大马的国庆日。
“但若强制(张挂国旗)就有些过分,因为这原就是出自自身意愿。”
看戏环节变严肃
他认为,若是城市地带商业区因要庆祝国庆,而要求或是提醒该地段的商家们要挂国旗,也是可被接受的做法,但认为目前的情况,不至于要用法令来强制。
陈劭康则认为,新生代认为挂国旗是庆祝节庆的方式,要这么做才有节庆的气氛,这样的做法很正常,没什么不妥。
他提出,爱国的表现形式包括张挂国旗,张挂之人未必是爱国,爱国的大致上都会张挂国旗。
不了解国歌内涵
“任何事情要掌握意义和内涵,都需要从形式上先下手。”
另外,在国庆日前后实施电影放映前播放国歌的政策,刘华才指出,有朋友向他投诉把看戏环节变得更严肃,完全破坏看戏应有的轻松情绪。
“我朋友说,‘我们去看戏,就是想要轻松,突然电影放映前,叫我唱国歌,要肃立,有严肃的感觉’,在电影播国歌来显示爱国,效用可能没有这么好。”他也提出,国内或有许多人不了解国歌的真正内涵,反而很多人是小时随著歌曲学唱的,对意涵毫不知情。
他认为,政府若要提倡唱国歌,要用一番心意解释国歌内涵该的情操,及国歌内容是什么?
“马来西亚,能!”激励人心
“马来西亚,能!”(MalaysiaBoleh!)口号在1980及1990年代,前首相敦马哈迪所领导下的马来西亚,成为非常激励人心的口号,在许多场合无论是国内或海外,我国各族人民都会经常高呼“马来西亚,能!”,为身为大马人骄傲。
敦马哈迪在推动“马来西亚,能!”口号的当儿,马来西亚正好搭上发展的列车,而国家在当时于经济及建设上取得多项突破,也让当时的大马人深感“马来西亚,真的能!”。
出生在60年代的刘华才回忆说,“在敦马提出‘大马能’时,我们身感其受。感觉到这个口号激发人民,让大家觉得,‘马来西亚,真的能’,但最近这却变成嘲讽的口号。”
刘华才说,在“马来西亚,能!”时代也兴起马来西亚纪录大会(Malaysia Books of Record),有意激励及认可大马人的成绩,但大马记录却只是最长的寿司、最大的蛋糕等。
他指出,真正的“马来西亚,能!”精神,应该谈的是大马健儿在奥运或学术人员、商家等在其他领域,有很好的表现。
无论如何,他不讳言说,马哈迪当时提出口号,的确在国内带来一定的影响。
“马来西亚,能!”的口号,在马哈迪时代被唱响,但对属于90后的陈劭康来说,目前年轻人对这口号的共鸣,没有太强烈。
“这个口号当时是要求有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到现在很悲哀,不是用在很激励的事情上,反而是在很偏差、不好的事情时,被嘲笑是马来西亚,能!”
开讲嘉宾:民政党青年团总秘书刘华才
马来亚大学法律系学生陈劭康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梁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