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现象呈现周期性循环,大至气候变迁,小到日常饮食。
电影“冰河历险记”所描述的冰河期末期是人们较耳熟能详的,冰河期、间冰期的循环虽然动辄历经上万年,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看到,这属于地球的周期。近年全球暖化,热浪频袭,连原来四季分明的台湾都快要成为只有夏天与冬季,尤其夏天的时间变长。温度渐渐升高,让人只想躲在冷气房,身体耐热的程度降低,恶性循环之下,外头街道愈来愈热,而室内则无冷气不行。
人类的身体越倚靠科技产品便越僵化,于是各种开发肢体的运动盛行,如受到上班族喜爱的瑜珈便逐渐流行。虽是如此,早期的大同电扇或工业用电扇却一枝独秀,除了够凉、耐用且实用,这几乎是同一代人的儿时回忆,各种凉扇、大厦扇都比不上。
当水果品种改良,产期加长,有的水果一年四季都可吃到,原有季节水果的认知被打破,“当季水果最好吃”的说法也被改写。新品种也夺人眼目,如无籽的凤梨释迦、玉荷包荔枝、黑钻石莲雾、牛奶凤梨、牛奶芭乐,又如苹果、梨子、芒果的改良,甜度提高,果肉更加细致,外型变得更大,卖相也较为美观,甚至产量收成亦可大增。以往酸涩的凤梨、莲雾、苹果,现在几乎不太容易尝到,但由于甜度提高,吃多易腻,以往老一辈说夏天龙眼、荔枝吃到饱,现在浅尝辄止,无法多吃。
现今有一股回归的潮流兴起,餐厅甜点端出冰镇后酸涩的情人果,让客人回味小时候打零嘴的滋味;乡下地方未经改良的土芒果,肉少籽大,尝起来却有一番滋味;土凤梨纤维较长,又略带酸甜,南投农民开发出的“微热山丘”土凤梨酥一时风靡全岛。物极必反,过甜的生活让大家向往少糖、无糖的滋味。
人口成长,尤其集中到城市地区,当城市建筑愈趋同一性,公寓的格局无论在两岸三地都差不多,尤其小公寓、小套房仅能容身,与上班族制式的穿著相辉映。每个上班族犹如模子形塑,眼神疲倦、无表情,挤在捷运、公车上,下班后也许为了工作需求去学第二外语,也许去健身房运动或练瑜珈,更多人成为“沙发马铃薯”,看著各电视台由一小时延长到二小时的戏剧,结束每一天的生活。这些年由于政府鼓励,周末逐渐发展出休闲生活,提倡乐活,脚踏车道在全岛四处开辟,人们假日往山林去,也往许多老建筑改建的地方去。如台中的彩虹眷村,在老旧、具有历史性的军人眷村建筑上彩绘,成为观光景点;南投宝岛时代村亦类似,眷村或农家生活体验,将旧时代缩影在一处,台中旧有的宫原眼科老建筑,也改成卖冰淇淋之处,受到喜爱。
这些循环,带著怀旧的氛围,正如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复古运动的提倡,除了诗学严肃的意义,也有对于前朝的怀旧。如元、明的复古学唐、尚唐,元代在京城模仿唐代曲江建筑,透过空间环境的形塑,欲回到盛唐风光,这更可使人了解元代学唐的情况。
元、明二代在疆域版图的拓展上都与宋代不同,因此除了在事功上向往,于文学表现也希望有所呼应。历史上的唐宋诗之争固然有其美学或诗学上的要求,然而回到时代背景,往往可找到相对应处,如清代中期宋诗派受到金石考据学的影响,尚学、尚议论,晚期宋诗派受到时代动乱的影响,与宋代内忧外患类似,晚清民初晚唐诗风盛行与易代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种文学喜好的变化或唐宋诗美学不断交替循环,都在过去的文学质素中找到与自身最能呼应的,轻松来看,不也是一种怀旧风吗?就像古典诗或新诗,都在语言的摸索阶段到朦胧、淬炼、精致,过度雕琢后又回到较重视内容、语言较口语白话的阶段,偏重形式或内容不断循环,创造各时代不同的美学。
正如文学随著媒体走向轻薄短小,出现手机小说、简讯诗,希望书就如日本文库本可以方便携带与阅读,有些人担忧,文学会因此被稀释吗?纯文学、严肃文学是不是会更走向小众?也许诗的阅读市场就是那几百人,然而近几年翻译文学盛行,无论是奇幻、推理侦探或是各类议题性的作品,即使是大部头的书依然畅销。
因此,当媒体报导电子书将逐渐取代纸本书,我不担心,纸本书在手上翻阅,印刷带来的视觉感官、手指对纸质的触感、时间久远转黄与散发的气息,乃至于亲手抚触作家签名的力道,都是冰冷的电子书无法传递的。我想,物极必返,返回每个人心中最怀旧、念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