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教育课程,浅见以为,确是超乎我们的想像之外,乃至首相署部长魏家祥前不久在面子书公开痛批,令公子2015年报考的UPSR华语考题之难媲美高水准。不仅这样,学校采用的作业里所提的问题,不可思议,举目皆是。
所谓“高层次思维技能”(KBAT)推介之后,困惑之处,犹是如此。用意当然是好的,不过,教育课程的设计,不是应该按照学生的能力著手,岂可拔苗助长?话虽这样,咄咄怪闻之处,非此一端。
兹举参照小学二年级华文课本第10单元〈名人小故事〉的一则理解练习佐证:“()对于()不远千里来拜自己为师感到(),更被()谦虚有礼的态度所感动,便把自己的知识传给了他,充分表现了()。”
答案呢?最后一个填充的答案,乃是:“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不论此处的“品行”是否用词不当,请问课堂之上老师怎么向二年级的小朋友,解释“诲人不倦”这四个字的意涵?
要求呢,指示所写,读来怵目惊心:“理解短文后,回答问题,答案完整且具针对性”。推敲语句,自当可以明白不知所云的地方,若是答案完整,必然就具针对性了,何必多此一举?
还有,参照〈二年级华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理解短文,结合上下文,揣测词句的意思,了解其用法”,哎哟,还要揣测。如果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做到这些,恐怕已是万中得一的天才呢。
华文课程标准
但是,为了显示教育部门的十分聪明,领导的要求都不是开玩笑的:“准确地说明实物的功用,做到语言简洁,层次清楚。”看一看国会殿堂议员辩论的水平,你说这个要求可能吗?
诸如此类,非此一端。遵奉校本评估之名,学习语文,不但晦涩透了,恐怕也超出一个个孩子所有的能力了。当中,低年级的华文如今也有“看图书写段落”的环节,如是,词汇有限的学生怎么应对呢?
说实在话,我不明白,教育部和出版社到底存心借此测试什么?〈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所写的那些雷霆万钧,洋洋洒洒的总目标,仔细听来还真不好说:
“〈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于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充分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使学生能应用华文来学习、思考,能以规范的华文来交际、处理信息和写作,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操。”
那么,吾等应该怎么评价?〈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第9页所列的标准,共有六个等级之别,曰:
一、掌握听说、阅读和书写的基本技能;二、理解所聆听和阅读的材料,根据要求作出反应;三、理解所聆听和阅读的材料,根据要求作出表达;四、理解所聆听和阅读的材料,根据要求作出分析;五、理解所聆听和阅读的材料,根据要求作出评价;六、理解所聆听和阅读的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创作。
反应自然是应该的,表达的要求,也还说得去。分析嘛,逞论小学二年级是否懂得分析,审思网民的熟男和熟女的那一些留言,我们当可体会一个马来西亚民智的程度了。
何况,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读了二年级就能做到“评价”和“创作”,南中国海两岸想必人人都是作家和诗人了。蔡志礼博士主编的《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新加坡:世界科技,2005)一早提起这点:
“70年代,资政(李光耀)已经掌握不少词汇,但怎样将这些词汇串成句子,句子跟句子之间怎么连接起来,他没有太大的把握……也就是说被动的语言能力——听,资政当时有比较好的基础,但主动的表达能力——说,就比较弱”。
部门领导文字蹩脚
蔡博士当年另引统计说明,有效掌握华语与英语的新加坡人,不超过百分之三到五。双语程度还可以的则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其余的人就只有一般地说英语水平和低水平的华语,或相反的情况(只有一半的华语和低水平的英语)”。
新加坡如是,马来西亚哪会例外?然则,〈小学华文课程标准〉B4DT1E1的技能仍然要求“书写至少5个有连贯性的句子,做到标点正确,句子通顺”。如果这是标准,请检验〈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国家教育哲理”是否合乎准绳:
“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及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质。在信奉及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学识、积极的态度、崇高的品德、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从而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作出贡献。”
《论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部门领导自己的文字,写得这般蹩脚,怎么还好意思要求小学生“书写至少5个有连贯性的句子,做到标点正确,句子通顺”,“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
幸福或不幸福,我们都不敢说了,尽管身为好公民,大家想必都想“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作出贡献”;可是,今后考试格式全面改变之后,万一就连小六也不能及格,请问要如何“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