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零和思维荼毒的国族主义者之观念中,理论上或理想上,一个国家仅能拥有一种民族,因而只能容许或提倡一种语文和教育,以促成一种所谓“共同”的国民认知、经验、意识、情感、信仰等,否则人民无法融合及团结,国将不成国。
坦白说,如此思维和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或还有一定的相干性,但到了今天,若还对之“执迷不悟”,恐怕在当下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大环境、大趋势之中,会殆害国家甚大。
由于世界本质上的多元、多变,且多元性对社会有各种“丰富”的作用,即能为人们发现、开拓更多的资源、纽带、关系,以及更广的视野、思路、胸怀,所以保有社会的多元性对于整体的国际化,包括与世界的“挂钩”、“连接”、“整合”,并从中把握各种机会和因素,肯定是比较有利的。
民间声音不容小觑
职是之故,于某些先进国家,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重要性,某些更是直接欢迎外国移民、移工、留学生,或者大方收容各地难民,同时对各种宗教或教派的传播皆抱著宽容态度。毕竟,如今没有任何一国可以独立于世界,而若要生存得更好,有助于提升国家参与或应对世界之资本及能力的多元性,正是无可轻忽的基本条件。
甭说,如我国,正是个“天生”的多元社会。若过往的多数者,尤其掌权者有先见之明,而不是囿于短视、偏狭、顽固的国族主义(乃至隐藏的种族主义)的话,当应好好保育及开发如此多元社会所能促进或创造的多元性,而非反过来把其视为负累、障碍,乃至威胁,千方百计的试图阻挠之、压抑之、禁锢之,同时汲汲于把国民同质化、单元化。
幸好民间的直接反弹或迂回周旋,多少有效地制约了多数者和掌权者的同质化和单元化压力。如此努力,虽常被官方论调负面化,甚至无限上纲地妖魔化,然实际上却为社会和国家贡献甚大。未来我国若能在一定程度的多元基础上于各方面皆能掌握先机,甚至更上层楼的话,必须感激这些民间力量不亢不卑、不屈不挠地捍卫多元性的勇敢和无私付出。
然而,不得不承认至今,恐怕多元性的价值仍未被国人,尤其掌权者所充分认知,所以那些不被视为“国家”的元素,包括文化、教育、宗教、语言、艺术等,仍被质疑、冷待,有时候还被刻意刁难和排挤。官方的社会及文化多元论述,往往只局限于应酬旅游业的需要,或者出于讨好选民,逢年过节时做一点嘉年华式的表面展示而已。
不得不说,如此多元性的困境,诚与过去几十年来的政治格局多少有些关系,因过往的掌权者已习惯于上述的国族主义思维和行事方式,自我改变自然不易,甚至还会干预他人的改变。随著509之后的政权转移,民间是否能从新格局中找到更大的机会和能动性来促进多元性的成熟,只能说:目前著实还很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