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该除以60,还是62?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关丹中华是不是独中?宽中古来分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定地位?此论战从数年前董总风波开始延烧,至今仍然是各自坚持,各自喊话,各自表述,毫无交集,要厘清就必须要回归什么是独中这个根本问题。
独中的出现具有其独特的世代背景,坚持不接受政府条件改制为津贴学校的华文中学成为今天的独中。但也随著时代背景的改变,各地区独中发展成具有因地而异的特色,雪隆区以双轨制为打败其他体制学校的优势,北马区独中长期位居国民型华中之后,南马区多奉行单轨制以对抗其他体制中学,东马则因为其有别于马来半岛的历史渊源,而发展出另外一种偏重英文的双语办学特色。
成就的是华文教育
由于政治上的限制,当初宽柔古来分校在法律上纯粹只是新山柔佛宽柔分班的形式创立,却也发展成为不亚于宽柔校本部的规模,拥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行政系统与办学资源,如果否认其为一所完整的中学,是非常不厚道的说法。
关丹中华是比照隆中华模式设立的新学校,当初在独特的政治气氛下被获得成立,却也因为没有一纸独中批文而被不少人质疑,当初努力奔跑促成的华教工作者在纷纷扰扰中被标上“卖华”之名,至今仍然被谩骂当中。
回归教育层面来说,华社希望的是一个能够以中文教学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学校,独中是被迫出现的体制,是一个被官方舍弃的华校体制,要不是有一批坚持民族教育的先辈们透过各种方式坚持的办学,今天马来西亚华社无法自豪的说有完整的华文教育系统。所以坚持数十年的独中背后所成就的是华文教育,而非独中本身。假设今天希盟政府能够改变国阵数十年的教育与文化政策,相信没有独中不会希望获得政府支持,回归国家教育体制。
所以到底是60还是62?从华文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华社应该要乐见华教队伍的扩大。如果有新的学校可以继承华文教育的使命,接受更多的华人子弟,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接触未知的新知识,在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校园中熏陶成长,那独中、华中还是什么名堂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华文教育的传承不是吗?
1200万分给60所学校,每所20万,分给62所学校,则每所为19.35万,其中差别为6450,如果60所独中愿意拨出6450于关中及宽中古来分校,作为他们在华文教育事业上的肯定与支持,那是多美好的事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