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都小学了,刚上一年级,父母难免都牵挂著,怕孩子拿了学费不会缴付,担心孩子休息时间买不到食物,害怕孩子连上厕所都不敢告知老师,这些心情,身为过来人更感同身受,恨不得每天出现在学校课堂外及食堂,顾著孩子的一举一动。
儿子今年二年级了,记得去年刚上小一时,身为新手幼儿上小学的妈妈,我也曾在学校容许的一周内,每天出现在学校范围及食堂,观看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没有害怕了,有没有被欺负了,但在几天后,发现孩子跟学校的混熟程度及速度,比父母想像中来得快。
孩子适应能力其实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父母。后来在一些朋友圈贴文里面看到,很多父母会在群组里面会要求老师一些事情,比如:“老师,请把今天的功课列表拍照在群组,好让父母可以监督”、“老师,请帮忙去孩子的书包拿表格,我已经填好了”、“老师,请问明天要不要穿运动衣呀,请问书本要不要包呀,请问这个请问那个……”我们顾著把问题丢给老师,却忘了,孩子才是去上课者。因此,老师是教育者,却往往担起了托儿者。
手机塑造依赖及惰性
我们常因为担心孩子,而不自觉地成为了“直升机父母”,类似直升机一样的盘旋在儿女身边,也期盼身边跟孩子有关系的教育者,也成了直升机般托儿者,特别在手机的广为使用后,更让我们易于掌控孩子的一切,因为有手机及社区媒体群组的便利,开启群组,几个父母讨论著孩子的功课及活动,我们容易陷入“监督”的漩涡,惯性为孩子监督及张罗一切,久而久之,孩子也产生依赖及惰性。
美国大学教授曾指出,手机是构成直升机父母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脐带”,紧紧的牵系著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美国作家凯蒂罗菲曾说过,“直升机父母不是不好的父母,也不是有偏差价值观的可怜父母,直升机父母不一定是荒谬的、不快乐的、充满控制欲的父母。直升机父母可能是出于好意,只是因为父母本能性的惧怕,导致好意走错了方向。”
这句我相信,身为一名妈妈,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我们的“过度参与”,有时候就会让孩子失去了对人生及生活的自主性,慢慢的就依偎著父母这棵大树生存著,但我们却忘了,孩子总有一天必须长大,不然他就成了大树的寄生虫,难于自力更生。
在《老年病学家》(The Gerontologist)发表的跨世代研究就指出,因为复杂的经济及社会需求,直升机父母的儿女很难在成人时就在社会上有立足点。
我们身为父母,真的要时刻警惕及提醒自己,过度保护孩子,往往会构成一种“过错”及“错过”,我们犯下的“过错”,让孩子“错过”独立自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生存的技能,我们该学习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去长大,因为照顾得了一时,也看不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