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颜回问孔老夫子如何“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以履行有关礼规的种种事物时,夫子回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后来成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只猴子”画面。可是第四句的“非礼勿动”,由于不容易让漫画猴子表达而被忽略,我个人觉得,这才是“克己复礼”最重要的一环。《弟子规》也教导我们: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若不是有关圣贤教义的理念,可以弃之而不去理会;一个人思维上如果没有了智慧,他的心志就会败坏。一些不好的去处,我们不可接近;一些邪辟的坏事,根本不必去尝试了解。
以上不论是春秋时期孔夫子的《论语》,或清秀才李毓秀的《弟子规》,其所强调的做人道理,从古至今有志之士皆莫不遵循,这是因为这些理论与教义,经历了那么多个世纪的大环境考验,在人性方面的培育,它们始终都能证明这是正确指引人生奋斗的观念,堪称为人修养的金科玉律了。这也是人的一生行为的“防火墙”,它让我们在一片充满混乱诱惑、是非不分的大环境里头,有了个人修养作为基本的护卫,让我们百毒不侵秉持坚定不移之正念,在人生道路上稳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没把“防火墙”建好
在职场或政坛里,我们为何常看到一些人,或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忘了自己当初立愿的初衷,经不起时间与环境的诱惑与考验,最后人品变了质,政治人物的处事观念态度也大幅度变了样,企业家失去了既有的创业精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把上面所说的“防火墙”建好,为环境病毒所侵入。佛家所说的“起心动念”,它可以是“万善”,也可以是“万恶”之源头,就看这动念如何驾驭我们去执行某种想法了。我们所面对的外界冲击,可以是来自金钱、物质或权利的诱惑,它们横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悉视我们如何“克己”以“复礼”,不看、不听、不言之后,最后是完全的不去碰它(勿动)。
有一则故事是这么叙述的:话说一位年轻书生被阎王捉去,阎王吩咐判官把他一生行善造恶的档案拿出来。结果造恶的档案是堆满了整个殿堂,而行善的档案却只有区区数卷。书生问阎王他年纪轻轻,何以可能做出如此多的恶事。阎王于是告诉他,造业不必等有行为才算,不论是善或恶,其念头即动就可以入档了。当然,最后阎王的评审,还是取决于将两种不同的档案秤一秤,看何者为轻、何者为重。这也就是我们要注意的“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这个道理。要知道,善与恶之在阎王的眼中,是以数量及质量同时作为双重考量的标准。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阶段,而更应该积极的这么立念:大凡适于礼者, 须详视之, 听从之,言论之,起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