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艺件事不少人会拿本地与国外的文创相提并论,殊不知本地其实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只是缺了一个表现的平台。云手文创基金会推出文化艺术资助创作计划——《艺件事》,期盼能让更多艺术文化工作者被“看见”。
走过3个年头,本地文化艺术资助创作计划《艺件事》每年除了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资金给艺术文化工作者,还会从中吸取经验,推出各种不同的座谈会和工作坊,帮助他们更容易在未来找到资金及发展平台。
“国外的艺术文创气息浓厚,是因为那里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些基金会在支撑,这是本地较为缺乏的,所以我们创立这个基金会,希望能提升本地艺术文创气息。”云手文创基金会首席执行员陈鱼简表示,基金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便以成为大马文化艺术平台为目标,因此早年著重办各种艺文活动,包括舞台剧、座谈会、工作坊、研习营等。直至2017年,基金会发现要提升本地艺文水平除了需要制造氛围,还需帮助更多本地艺文工作者取得发展的机会,因此推出《艺件事》。
最高可得1万令吉资助
艺件事开放予年龄介于18至35岁的艺术家,项目范围不设限,无论是表演艺术、画展、纪录片或社区调查等艺术文创相关创作皆可申请。基金会每年发放10万令吉给至少10项计划,每一项计划最多可以获得1万令吉的资助。“倘若他们只需要3000或5000令吉,我们会把馀额再分给其他有需要的项目,让更多人获益。”陈鱼简解释,基金会会优先分配资金给筛选出来的10个项目,馀额则会资助其他艺文工作者,因此过去两年的20万令吉共资助了26个项目。
申请者所呈上的项目可以是正在筹备当中的创作,也可以是只有概念还未实行的项目。“获选的人有一年时间完成他们的作品,并且需要在获选后参与云手成果发表展。”艺件事一般于6月截止申请,7月完成筛选,8至10月则会发放第一梯次的资金、提供谘询辅导,10月中旬办成果展。陈鱼简解释,虽然10位入围者都必须参与成果展,但并没有规定需要展出已完成的作品,因此还未完成作品者可在展览中展出作品的进度,包括照片、资料简介、现阶段需要什么类型的合作或帮助等,借机将作品介绍给更多人,从中获得更多资源。
倾向高原创性作品
“由于我们的艺文项目范围不设限,因此会按照入围的创作类别,邀来5个不同领域的资深艺术家作为评委,进行一轮面试。”艺件事每年有上百份申请,但因基金有限,仅能从中挑选30个申请者进行面试,并从中选出10名得主。她指出,虽然每一位评审都有自己的评估标准和方式,但筛选准则以4大元素为主:作品的原创性、执行性、时间性和展延性。
陈鱼简指出,虽然有不少人在做创作,但有些作品本质相似,因此会更倾向高原创性作品。同时,在众多申请项目当中,也有不少听起来丰富、美丽但实现不了的计划,譬如作品需要配合特殊场地才能展出,但申请人根本提不出可以实行该计划的地点。“申请人或许也需要做一些功课,告诉我们哪些地方可以完成这个作品,否则我们会担忧给出资金后,艺术家又会因为面临其他问题而将项目搁置。”另外,对作品实践的时间掌握同样重要,因此在申请表格中设有需要解释如何执行和时间分配的一栏。“有些项目只是做了一次就结束了,我们倒是希望它可以持续再做、重复再演,或再延伸发展下去。比如有些研究计划是这个阶段做这一个,另一个阶段可以再做下去,或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做同样的研究,这样的生命延展性是我们更看重的。”
艺件事并不只是发放资金,同时也扮演牵线的工作。对于落选的作品,基金会也会就自家的人际网络中所认识的单位,为一些申请者介绍偏好赞助这类型项目的个人或公司。“即便没有被选中,没有拿到资金,我们还是会给予其他的支持。”同时,艺件事也会办各类不同的讲座以帮助艺术家更容易拿到创作资金,包括写企划书、如何呈堂、如何做众凑等。“这些讲座都是开放给公众参与,即便不是艺件事的参与者也可前来了解一番。”
申请作品种类多元
艺件事每年获选的作品都经过评审团精心挑选,陈鱼简笑说作品类型大不相同却让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项目是以女性为主题的人体彩绘。艺术家有女性朋友遭受性侵,因不能接受自己的经历而厌恶自己,因此他以人体彩绘带出这个议题,希望能提高人们的醒觉意识和关注。陈鱼简指出,这类的艺术作品与纯艺术作品性质不同,能成为一个让人讨论的平台,带出一些课题。
舞蹈作品《三舌》合起来其实是“活”字,讲诉的是舞蹈家死里逃生的经历。该名舞蹈家在前往刁曼岛时发生船难,大难不死却受伤无法走路。在大马医治时,医生说他以后无法再走路。尔后转到新加坡治疗,医生则说往后只能走路,不能跳舞。由于他原本在德国工作,拥有德国医疗保险,因此最终决定到德国治疗,一年内动了18次手术,才能再次站在舞台上。陈鱼简透露,这个作品上个月在BOH Cameronian艺术大奖中横扫4个奖项,而当初创作的种子基金,便是来自艺件事。
这里也有档案记录类型的作品,如《河去何从》就以跨学科的方式存档旧巴生路的集体回忆。艺术家以各种方式收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回忆,同时做起旧巴生路文化导览,使作品整体更丰富。“档案记录在国际上来说是很重要的记录形式,但在大马并不常见。记录下这个区域或国家什么时候有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对往后做研究的学者很重要。”陈鱼简指出,因本地没有相关资金可申请,因此当艺术家提出以文化导览的角度来做社区研究时,便接受了这个项目。
资源有限 望私企加入
每年都有超过100份申请,却只有10%能得到资助,陈鱼简坦言,资源有限是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其实1万令吉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只能作为一个起端的推手,让年轻人能有一点资金去完成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创作。”
许多人认为艺件事给出1万令吉的资金太多,但实际上,这笔钱对一个舞台剧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她指出,表演艺术制作设计的人力庞大,一个团队起码有10至20人,甚至上百人,倘若制作需要用一年时间来完成,这1万令吉实在帮不了什么。因此,艺件事并不限制参与者仅能申请一项资金,以人体彩绘展为例,申请者就同时拿了“克里申吉寰宇基金”(Krishen Jit ASTRO Fund)和艺件事的资金,来完成作品。
“市场上有一些私人机构愿意给予支持,但这些资金的数目不大,可能每一个项目只能获得5000令吉。如果我们能集合这些资源,便能做出更大的改变。”陈鱼简指出,有些企业想做艺文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却没有专业的团队去办,最终可能就只是到孤儿院办填色比赛。“这类型活动没有后续,也无法推动艺文发展,无法对本地艺术生态发展带来影响。”她指出,10万令吉对一些大企业来说并不是庞大的数目,但能做的事却涵盖到许多不同层面,受众群庞大。单是一个演出就能接触到500人;一个书籍出版能接触的可能是上千人。因此她呼吁有意赞助艺文活动的私企加入艺件事,让这个计划的资金可以变得更多,帮助更多人。
办论坛为本地艺术家指路
艺件事第一年的成果展只是单纯的展览,第二年开始则与艺术市集同步进行,而今年陈鱼简希望能提高整体的专业层面,将会在展览的同时举办云手国际论坛。“我们的申请者年龄介于18至35岁,这个年龄层的艺术家还很新,这样的论坛就能让他们看见,除了手上的资金,未来还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
届时,论坛将分为两大主题:跨界创作以及艺术驻村。陈鱼简指艺术家跨界创作的是这个年代的趋势,因此会邀来海外的教授及独立制作人介绍跨界原创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参与者的讨论,并且用主讲嘉宾的作品为例子,让本地艺术家知道跨界创作可以怎么做。“论坛和展览都开放给民众参与,现场会以互动形式为主导。”论坛同时会邀来海外艺术驻村负责人,介绍进行艺术驻村的方式与机会,让本地艺术家可以有更多出路的选项。“艺术驻村对原创者来说很重要,需要时间和空间思考自己的走向,探讨自己的作品。”
她直言,本地并没有艺术驻村概念,因此基金会紧接下来会推出艺术驻村以及艺术生态培养的各类计划,希望以驻村创作及教育的方式提升本地艺术生态圈,扭转人们将艺术视为奢侈品的观念。
小资讯报名申请与呈上创作企划书截止日:6月15日(下午5时)受资助者必须参与该活动详情可浏览官网 www.inxo.org.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