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脸书教育群组会员们所关心的课题,你会认同这样的题目还是需要谈一谈,虽然它反映出我们在教育上的停滞。
其次,谈教育,却用赢和输这样的词和概念,本身就说明教育已失焦。大家似乎都有一个本领,就是凡事都能变成赌博和比输赢,不只足球是这样,听写、演讲、画画也是如此。教育心是颗敏感的心,这样的动机和心态一出现,教育就会失焦。
摆脱起跑点这个概念吧!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认为学钢琴好,想让孩子学,不会因为起跑点这个概念,做出起早排队赶报名的姿态,不会在意要多少岁开始学钢琴最好,能安排得来,孩子不抗拒,能开始就开始,不会特意要早几年,也不会因为比别人迟了几年就觉得疏忽了。起跑点和输赢不该是个东西,就像大家都盼你能出席聚会,能来就好,几点到没关系一样。
一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关心,能力只达起跑点上,这或许就是只突出起跑点的原因。但这是不够的。当然,不是没有关心终点的父母,但很多父母所谓的教育终点,也只是毕业后做什么工作和薪水多少而已。这是非常狭隘的教育认知。连接起点和终点的种种需要关注的事,父母却都听任孩子的造化,即他们(孩子)本身的素质如何、遇到的老师跟他们谈学问还是谈作答技巧、上网看见的是丘成桐还是网红、欢乐来自网购还是书本等等,没多少父母愿意关心、以及懂得如何关心学习和成长路途上的点点滴滴。如果这些能力不足,则起跑点再早再好,半路必然走失,终点必然只能是职业和收入的获取。
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每个父母都希望早看见孩子捧起书阅读,就像希望早看见孩子开始步行一样。初期阶段,父母知道该怎么做:带孩子去书局、图书馆、逛书展,鼓励孩子借书或者购书、参加阅读营等等。但随之发生的事,常常听任自己的作风和脾气处理。比如当孩子的阅读量如食量般达“狼吞虎咽”的境地时,购书量由一星期一本增至十本,藏书量由一本增至一套五十本,除了看年底有没有花红、月底口袋有没有足够的钞票定夺之外,还需要考量什么?如何拿捏?如何沟通?
真培养了孩子的阅读欲望,到书局时,孩子见书就想买,该怎么处理?当买了一大堆的书,还没读完兴趣就转移了,该怎么看待?买了书,当宝贝,不让出钱的你碰,不让朋友碰,不苟同社会鼓吹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怎么办?看起书来,“目中无人”、没有礼貌,功课不做,你感觉烦恼吗?
这一切发生在“路途上”的事,父母没有一个大原则可依据,处理起来必然今天一个说词,明天一套作风,随心情、情境波动。大家都赶著让孩子早阅读,但到底去向是什么?因孩子早阅读而快乐过的父母,在看见孩子高中毕业后不再动书本,前后的心情需要对照反省一番,不要随意释怀,才能品得人生滋味。
阅读只是一个例子,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最近流行桌游,桌游只是求开心以及从游戏中学习就好了?总该关心如何提升游戏的意义吧?总该想想为什么学生都难做到把认真的学习当做游戏吧?
从国家教育层面来说,高思维教育有了起点,不知今天还有人走在路上吗?不知走得还好吗?终点不知在哪里?
例子帮助理解,但不要局限,甚至迷失在例子中。我要说的是,有始有终得有个条件。关心孩子的教育,除了起点和终点的观念要捉好,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过程也需要父母的日日用心,不然就会即便赢了起跑点,也会输在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