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理应是谈一生的教育。教导孩子思维技能,当然是指一生受用的思维技能。
上一篇文章谈到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这段成长时期,许多观念和体验是模糊、混沌的,需要父母(老师也扮演一定的角色)不时和他们聊,协助区别混沌观念和体验,才能在毕业后看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去向。
辨别混沌观念和体验是一生都在做的事,只是毕业后父母和老师离我们越来越远,辨别还得靠自己进行。接下来我尝试用名言警句来看说明,如果没有思维区别能力,我们的生活就只能糊涂,我们的素质就只能停滞。
一、每种宗教中都有爱,然而爱本身却没有宗教。
(In every religion there is love, yet love has no religion. ~Rumi)
许多人是因为认为某某宗教有爱而信奉了该宗教的。但爱未必就和宗教有关,它不局限于宗教、一个人不通过宗教也能有爱、展现爱。因此,当一个人说因为宗教里有爱,因此信了宗教,是不是表示了自己是在一个考虑不周全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终自认正确的宗教?可不可以这么说:一个必须通过宗教演绎爱的人和一个不局限于宗教演绎爱的人,是处在两个不同的高度?
二、每个深邃的思想家更恐惧被理解,而非被误解。
(Every deep thinker is more afraid of being understood than of being misunderstood. Nietzsche)
常人都渴望被理解,怕被误解。也就是说,一般人走著和深邃的思想者相反的道路。但每个人心里都希望自己够格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就如够格是一位救世英雄一样。我们常常实现的是和内心深处的期望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说,我们糊糊涂涂处在既想被理解,又想是一位深邃思想者的混沌且矛盾的状态中。
三、金钱是工具,而非目的。
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可是区别工具和目的需要靠思考而不是老生常谈。很多今天说不想被钱奴役的人,第二天都再一次成了金钱的奴隶。当我们说金钱是目的,表示赚了一笔钱过后,立刻想继续赚下一笔钱,心思总是在钱上,不是在其用途上。当善用金钱达到其他更高尚的目标,就是发挥了钱作为工具的功能。但“善用”两个字不可忽视,有的人以“要对自己好一点”为理由去轻易、任意花钱,其实也未必是掌握了钱作为工具的含义,顶多也只是沾上对“金钱是工具”的理解的边而已。
四、当我意识到人们听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回应时,我学会了沉默。
(I learned to be silent when I realised people don't listen to understand, they listen to reply. ~Imam Ali)
区别不了这两种听者的人说不出这一句话,也不会产生学习沉默的动力。这种区别值得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对象,一是听你说话的人;二是听别人说话的你。当你有能力区别自己听的动机和习惯(为了理解还是为了回应),你也就开始有了改善自己听的态度和素质的意识和动力。
以上几例或也能让你明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审视生活需要靠每天的思考,区别观念和体验以避免混沌,只是思考的起步而已。上面我们用名言警句说明这一点,但反过来,我们也可用名言警句训练自己的思维区别能力。
我们的思维不只区别,也去辨认相同的东西,此两者都是建立在“比较”这个思维技能上。在一般情况之下,我们倾向于著重相同的东西,当你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你甚至会不安起来。人类用了漫长的岁月才认出每年有四季、用了巨大的努力才发现万物都遵循进化定律。要认出相同的东西,因此发现了规律,这是科学活动的主轴,只收集一大堆杂乱的资料而总结不出以相同为基础的规律,科学就不会有多大价值。
也就是说,“要找出规律”的原始动力,常常来源于眼前看著的是一堆不同的现象和资料。因为发现有所不同,才有了做点事的动力。科学家尤其著重反例的意义。反例一旦出现,他们就努力去检验和修正已经建立的规律。同样的动力契机也发生在个人的生活之中,只有当你能区别有宗教的爱和没宗教的爱,你才可能踏出“展现爱不需宗教的扶持”的第一步。只有你能区别自己和深邃思想家所惧怕的有什么不同,你才可能开始向深邃的思想家学习。从来只认定金钱就是目的人,个人和生活素质就只能处在停滞的一个水平。一个发现原来自己和他人的不佳关系起源就在自己听只为了回应的习惯,才会开始自觉地放缓回应的速度,愿意拨点时间去琢磨别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