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100令吉可以买在超市买一堆东西,现在买几个东西就不够花了。”朋友在群组里面哀叹,以前总觉得两公婆加起来月入破万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才觉得家庭月入破万顶多可能就是低端的M40家庭收入。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固定储蓄,就能稳稳地过好生活,但在今天,这套逻辑失灵了,许多原本中产的家庭,开始滑落到B40的穷边缘。薪水看似还不错,但每月房贷、车贷、教育费、父母医疗、孩子补习、税款摊派之后,所剩无几,连“存钱”两个字都不敢痴心妄想。
而从今年7月开始,政府执行扩展SST征收税,从日常用品,水果到文具纸张的征税,加上电费涨价,我们已经来到了高税务的时代,“万税”如今成了大众口中最大的讽刺。
当税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越来越细,生活中很多那些隐形的成本几乎都逃离不开涨价,即使吃一顿杂饭,喝一杯冰水,可能这个月也比上个月多出10-20%的开销了。我们也开始见识,当物价不断攀升,食油、伙食、交通费,样样都涨,通货膨胀已经像一只无声的手,慢慢削弱我们的购买力。
每个人都有应对这个通货膨胀时代的方法,但像我们卡在中产阶级,上有老要供养,下有小要负担,在重税的重压,物价上涨薪水不涨的窘境下,是需要好好拟个应和这个时代的生存方程式,最重要的,就是要重新审视消费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是不能消费,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花、花得值不值。
最近跟朋友开始玩起省钱运动也算是一个抗通膨方案,大家开始互相鼓励在家煮饭,少了几次外食,但家里多了几顿热腾腾的饭菜,这笔费用一个月加起来可是不少,平常一份外卖15令吉以上,一家四口晚餐就要60-80令吉,一个月不知不觉就花掉几千块。但如果你愿意周末花些时间准备食材,做简单的饭菜或便当,一周五天都能吃得营养又省钱,更不用说少油、少盐、少添加的好处,不仅省的是钱,也是未来的医药费。
在高科技时代,很多人都习惯了订阅不同的科技频道,像我就发现在过去订阅Spotify等一些应用程序,其实并不是这样“需要”,因此要养成建议定期清点你的数码订阅,只留下你真正需要的。
此外,在大环境紧缩的年代,选择购买二手商品不仅省钱,也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态度。家具、电器、儿童用品甚至时装,只要挑选得当,品质与新的一样好。我最近在家里执行断舍离,想要更精简生活的物品,把一些旧的微波炉、桌子、沙发二手卖在社交媒体,在短短的两天内就卖出去了,让物品的寿命可以衍生,而我也从中赚到了一笔钱。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花钱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因为“出门就花”?就好像我平常在家工作,几乎没什么开销,只要一到周末出个门,花费都是好几百起跳,因此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或者在周末与朋友potluck聚会也是省钱的生活法。
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却是我们在大环境不可控的前提下,最有力的生活选择,我们无法改变通胀,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什么叫生活好”的定义,让我们学习在万税的时代,好好自洽生存。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