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谢谢马华”的热潮,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有人以戏谑调侃,也有人半真半假地表达感激。然而,这场看似轻松诙谐的“道谢风潮”,背后其实揭示了马华当下所处的尴尬与复杂。
这一波“谢谢马华”的热潮,源于团结政府近期对一项政策的突然U转。马华因率先发声反对,被视为促成政策回调的关键力量,进而引发部分民众的正面回应。然而,这番“鸣谢”却让行动党感到不安,多位领袖纷纷出面“灭火”,一方面指责马华“抢功”,另一方面则急于凸显自己在政策转向中的主导作用。
这场风波恰恰映照出马华在当下政坛上的进退维谷。自2018年大选惨败以来,马华长期被边缘化,在国阵内部声势减弱,在团结政府中也非核心角色,政治立场显得尤为尴尬。今年6月,亚罗士打区会率先公开呼吁党中央退出安华政府,随后多个区部响应,主张重新检视政党路线,甚至建议马华独立上阵或与国盟结盟。如今马华已走到政治十字路口:继续留在团结政府,势必受到盟党的夹击,尤其与行动党在多个选区高度重叠,选票竞争激烈;若果断退出另起炉灶,又可能背负“背叛盟友”、“投机转向”的负面标签,引来舆论反弹。
与此同时,团结政府已执政逾两年,改革进展却屡遭质疑。无论是公平教育、反贪机制还是制度性改革,安华政府的脚步都显得缓慢,导致支持者失望,也为反对阵营提供了更多攻击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若马华能准确把握民意、重塑议题主导地位,确有机会在即将到来的沙巴州选或下一届大选中争取突围。
不过,“谢谢马华”的现象,绝不能被误读为选民态度的彻底逆转。广大华裔选民并未忘记,过去几十年来,马华在华教争取、平权倡导及制度改革方面的沉默与乏力。即使如今在团结政府中以“监督者”姿态自居,短期内也难以扭转其在民间长期积累的负面形象。
归根结底,马华真正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社交媒体热度,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重新定位与路线重塑。“谢谢马华”不过是一场偶发的舆论风暴。风过之后,马华能否借此机会重建自身形象,还需靠实质的政绩、清晰的战略和贴近民意的立场,重新赢得人民的信任。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