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教育,重点在开心学习。开心学习当然有条件,比如学校必须是一个能让小孩心安的地方。许多事情只要能用自己的情况外推,都不难理解。上班的父母都知道,如果有高压的老板、欺负人的同事和烦闷的文书工作,每天早上醒来,谁会喜欢上班?对小学生而言,道理一样。老师、同学和整个学校的和谐、轻松、欢乐气氛,是让孩子喜欢到学校开心学习的条件。如果小孩在六年的小学生活都喜欢到学校学习,那是一大成就,不管学术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如何。
但有精明的父母会说,即便老板高压、同事欺凌、工作烦闷,只要薪水好、福利佳、花红多,工作就能起劲,人总要为生活奋斗,啃是坚毅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许多父母也会有这样的脑子转弯:我们没有否定开心学习的重要,但人总要设定更高的目标,只求开心怎么能够?不如试一试让孩子当众唱一首,有别人的掌声,总比只有自己知道孩子的天赋好,孩子再不让人赞一赞,很快就大了。这样,在赞同开心学习的前提之下,一点加一滴地孩子又被弄得不开心了。
“开心”作为一项学习的回报,许多人认为是不足够的。所以我们不时听闻父母会答应小考成绩好的孩子周末去吃一顿快餐,大考成绩好的买架手机,“反正听说这个年代孩子没手机难和同学交流、讨论功课,这样的推动孩子学习的策略,算是育儿有点子。这样转一转念,父母开始觉得满意。又加了一点,再加了一滴。
真懂教育的父母会捉紧时机提醒孩子去体会明白、掌握学问所带来的喜悦,而不是急著把孩子转移到外在回报的亢奋上。那种一边用庸俗的喜悦去取代对学问的纯真喜悦的父母,真全家大小到快餐店大快朵颐一番,一定以为自己完美地演绎了“曾子杀彘”的智慧。
小学能开心地学、简单地过而没有被各种冠冕堂皇的目标、活动拖扯的孩子,升上中学后会继续充满热情地学习。做个简单的观察就能明白,一个每天读一本喜欢的书被要求写一篇阅读笔记的孩子,和一个每天读一本喜欢的书不必写阅读笔记的孩子,后者的阅读乐趣必然会比前者保留得更完整。再说一次,慎防“一点加一滴”地磨损孩子的阅读乐趣。
小学学习之开心,泉源来自吸收。中学学习之开心,泉源来自掌握。但由初中到高中,越接近就业关头,学校、父母又开始想方设法趁早为立业铺路,学习的好处变成以预想毕业后的职业和出路来衡量,单纯的“掌握学问”本身已不足以成为含金量高的一件事。
因此我们在庆幸跨过三十年前那种“只要会开单,不必多读书”的年代时,很快却进入“阿基米德原理对工程学没有用,可以不必读”的时代。同样的思维迅速泛滥传播,今天学生都爱问老师:“你刚才展示的推导考不考?”你要说不考,他可以马上低头看屏幕,他说不是在打电玩不听课,是在看著你的笔记。
言论自由的年代,当然可以问学了日后有没有用,但不是狭隘地以工作的角度提问和消化答案。就像要能够想像“开心学习”对六年小学生活的重要,与其不断追问对未来有没有用,何不去捉准“学会掌握学问”对五、六年中学生活的价值。
能掌握学问,本身已是一个成就,从中感受到的掌握感、信心以及自然会出现的对各科的美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收获。由此可知,所谓掌握,肯定不是指善于死记硬背、投批改者所好的那一种精英。不管哪门学问,所谓掌握,是指能够明白抽像概念,能看见关系和建设知识结构。中学背了那么多诗,心中有的是厌恶感而不是美感,肯定是“掌握”错了。
不要忽视由掌握学问所收获的掌握感、信心和美感,它会引导孩子找出日后的道路和维持努力做出成绩所需的毅力和热情,就像开心学习的小学生,上到中学仍会继续追求学问,不轻易让手机、商场、戏院、演唱会等的欢乐分散学习心力一样。
但是眼前我们对单单从“掌握学问”所能获取的东西不认为有什么价值。一个学生能学好数学、物理、语文等,大家对其中的了不起无感,因为其了不起无法转换成吸睛的可触产品。比如,你说你学懂了高中物理,但你不能制造出一架遥控玩具车,那么你弄懂高中物理就没什么夸的了,就如你说你精通花艺,但你没有市场,别人会觉得可惜一样。
这样的思维用在学问,起严重的破坏作用。在中学阶段,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能把持好自己的心理素质地弄懂各科目,其实已是一个大成就。再说一次,我的前提是:“所谓掌握,是指能够明白抽像概念,能看见关系和建设知识结构。”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学校安心地、专注地掌握它们所学。不要因为担心未来的职业、收入等去用不当、取巧的手法学习,不然会适得其反,该打好基础的时候因为一味谈未来而急躁地、蜻蜓点水地学,到得进大学时才发现自己该会的都不太会,情况就如六年级的学生做不好三年级的数学。大学原是享受高深学问的地方,但如果中学阶段对学问不曾好好地沉浸其中,高中毕业后自然很可能会把大学只当是入职场前的最后一站,甚至是无心上大学,只想做网红、早赚钱,这就是眼前大家看见的我国不健康的教育景象。
不要小看孩子在五、六年的中学生活中专注学习以掌握学问这事,各方配合让孩子做好这事可是我国目前教育困境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