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Linguistics),指的就是对世上所有语言从事系统性研究,从中找出人类语言的规律。简言之,就是对语言的句法、语音、词形、音系、语义的分析探讨。
现今的语言学,已发展出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严苛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及苛刻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域内外语言等研究面向。是故,英语教师对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应该与时俱进地接收新知。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发展到今天,研究方向从对语言的教导,扩大到对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便是现阶段令人惊叹的结晶(如对语言文法项目自发性习得的次序、学习者可能经历的沉默期、实用价值决定成败及内外诱因与学习动机等)。但是,应用语言学对儿童及成人学习语言的追踪研究,亦即对同一个体的语言学习过程超过十年的追踪研究,却相当匮乏。
由于语言学习涉及精神层面重于行为,因此应用语言学早已被视为认知科学。语言学家早就不认同行为主义对语言学习的解释。有效的语言教导和学习,应该结合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发现和实际教学,缺一不可。一厢情愿地认为语言教学纯属反应行为,忽视对认知理论与精神层面的理解,确实值得商榷。
目前世界各地语言学习的研究方向,已经从学习动机、态度、情感、需求等,延伸到对学习意愿的观察、课堂是否全英语教学及针对个别弱点额外施教的探讨。应用语言学家在语言学习上的研究新主题,侧重的就是愿不愿意学习或沟通、教师是否使用全英语教学及针对个别弱点额外施教。
在前线的语言教师们,或许可从这个提示取得灵感,在平日教学上做出调整,达致更有效的语言教学。若如是,就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的最大贡献了。
语言学习焦虑
另一方面,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学习焦虑(Language Anxiety)也占了一个关键地位。有人把语言焦虑分成利与弊两种。应用语言学家警告,如果持续的有害焦虑促使学习者把它与外语学习联系在一块,它就不再只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状态,而会形成一种习性。一旦焦虑成了习性,将严重影响外语学习的意愿与成效。
形成焦虑的原因包括自尊心过高、缺乏能耐、缺乏冒险精神、竞争恐惧感、脸皮薄、各种形式的身心不安、自我身份的认同、文化震撼、自我及教师的苛刻要求、课堂活动与教师教学法及师生互动等。
对于此烫手山芋,语言学家奥斯弗特(Rebecca Oxford)女士就提出以下方法,供外语教师参考:
1,教师可设法让学生明白,语言焦虑可以透过各种方式被转换并克服;
2,提供各类取得成就感的机会,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3,在舒适与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中,鼓励学习上的冒险与忍耐精神;
4,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
5,清楚说明学习目标,并协助学生完成;
6,允许学生使用有瑕疵的外语;
7,透过音乐、游戏与欢乐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
8,使用公平的考试方式;
9,协助学生务实地自我评估;
10,不吝给予适度的奖赏;
11, 透过活动,提供各类学习风格与策略;
12,协助学生发现焦虑的特征与形成;
13,教导学生自我对话,自我调整语言学习负面或错误的看法。
也就是说,外语教师不能一进教室,便一股脑地开始教书。对于大部分学习者,那是无效的教学。长久下来,这种例行公事式的教课,将让学习者失去学习兴趣。
显然,应用语言学家的研究与成果,将能为教导语言的老师们,提供更扎实的参考资源。与此同时,语言教师们必须主动出击,提升自己的理论依据及修养,而不是一昧地排斥与忽视。
我认为,实际教学经验是教学的魂,语言学习理论却是教学的魄。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掌握两者,在教学上更能游刃自如。可惜的是,今天的外语教师与应用语言学家,各自默默耕耘,却鲜少互相沟通交流。结果就是各走各路,实为外语教学上的一大缺憾。我们深切期望,学有专长的应用语言学家与在前线的外语教师们能定期沟通交流,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外语学习取得另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