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物理课时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给初中学生说一说:过去曾发生一件事,一个商人向荷兰渔民购入五千吨青鱼,装在船上,从荷兰一个城市运到靠近赤道的非洲城市,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到了那里,一过磅,发现青鱼少了将近十九吨。奇怪!到哪里去了?被偷是不可能的,因为轮船沿途并没有靠过岸,装卸中的耗损也不可能这么大。
大家议论纷纷,无法揭开这一秘密。原来这和地心引力有关。地球其实是稍微椭圆的,它在南北两极的半径要比赤道的半径小廿二公里,半径越小,引力越大,半径越大,引力越小。因此在荷兰的五千吨青鱼,运到近赤道时,鱼就轻了。
这样的故事叙述,只说出青鱼的重量变化和地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绝口不提地球自转的效应。为什么?因为对一般初中学生而言,那不容易理解,况且反正不谈这点还是可以很好地解释青鱼怎么变轻了。因此,在初中程度,我们就假设地球不自转,这样可以把系统简化,计算就简单。但如果是大学先修班的物理学生,就不宜有这样的假设,因为他们已经有能力理解自转效应,有能力更深一层认识真实的地球。
如上文所言,实际上地球是非常接近圆形的椭圆形,因此同样的物体,放在不同纬度的地球表面称,重量不尽相同(暂不谈地球密度和自转)。初中的物理课,我们通常会清楚告诉学生,我们需要假设地球是圆形的,同样的物体不管在地球表面的哪一处,重量都一样。这样,同学们在解题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把地球这个系统理想化,自己是在做著一个假设。
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不自觉地假设,许多是以‘以为’和信念的形式展现,以下发生在国外的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甲在办公室附近街上看见一位女警给一长列超时停泊的汽车开罚票。女警显然很开心。甲看见女警把一张又一张罚票放在汽车挡风玻璃上,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好事,于是赶在女警前面在最后一个停车收费机里放进硬币,省了那车主一笔罚款。然后,甲沾沾自喜地向办公室走去,走了几步又不禁回头,希望看到那位女警发现收费机入满了钱的表情。谁知女警走到那最后一辆汽车,取出钥匙,开了车门,上车,开走了。甲压根儿没有想过或忽略了最后一辆车是女警的车的可能性,他假设整列的车都是女警的‘猎物’。如果他‘想起’、‘意识到’那可能性,他‘做点好事’的方法很可能会不一样。
优管有一则泰国僧人和蛇的故事。一位僧人带领六七位弟子在森林中修行。在泰国的东北部,人们把眼镜王蛇称为一步蛇,因它剧毒无比,被咬的人只走一步就会倒下身亡。一回,这群僧人在打坐时,有一只眼镜王蛇趋近,他们想要马上起身逃跑,但大家心里清楚,未必能跑得过蛇。这时,眼镜王蛇直立身子,在师父的鼻子前吐信,发出嘶嘶声。既逃不了,作为僧人,又不可伤害它,那怎么办?于是师父举起手,轻拍蛇的头,一边说:‘谢谢你来看我。’没料到眼镜蛇王竟然喜欢,没有伤害师父,并随后移身见下一位僧人,可这弟子吓坏了,请求一步蛇还是去见师父好。
这真实故事要说的是仁慈的力量:仁慈的人不受伤害,还可感化别人,包括动物。听了这个故事,你如果也要修炼自己的仁慈心,大概不会一开始就找只眼镜王蛇来学习,你不会相信自己有足够的仁慈心感化眼镜王蛇,你甚至可能怀疑是不是凭著仁慈,感化就会一定发生。当你有这样的‘不太相信’和‘怀疑’,你是对‘仁慈的人不受伤害,还可感化别人,包括动物’这个假设有个警觉心。对任何假设都要有警觉心,尤其是未必带来好处的假设。
三个要点
从以上三则故事可得三个要点,一、要尽可能留意自己不自觉地做了哪些假设,二、要注意假设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心境,三、修改不好的假设,抛弃不必要的假设。在生活中请善用这三个要点。比如,如果不久前情人刚中断了多年恋情,你会开始认定‘美好的恋爱可遇不可求’吗?你会开始相信‘异性都是虚情假意的’吗?若会,你注意到自己有了这些假设吗?你会审视这些假设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和与别人的互动吗?这些假设需要修改甚至抛弃吗?
‘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对我好’,这是小孩常直接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许多成人不便说出口的常有假设。有这样的假设,有没有经常令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觉泄气?会不会经常感叹,怎么我总是主动地为他著想,但他就不会主动为我著想?如果移除这个假设,是不是会舒服许多?
7月1日一名28岁香港警员在执勤时遭一名50岁梁姓男子从后袭击,伤及肺部,疑凶之后用刀刺向自己胸口,随后被警方制服,在送往医院后身亡。这是一宗被称为‘孤狼式’的袭警事件。‘孤狼式’袭击非常难防,因为它是个体行为,可以不依赖任何组织,行动成本非常低,一把刀就可以干案,而且随意性强。
试想一想,如果你是警察,面对‘孤狼式’袭击的危险和压力,你在接触民众时必然会提高警惕,但你需要把每个靠近或与你互动的人都当作是孤狼吗?没有‘每个人都是孤狼’的假设,会妨碍你提高警惕心吗?心里怀以这样的假设,会不会影响你和民众说话的语气或真诚?是不是应该抛弃这个假设,还是值得向同僚推广?
保持谨慎心态
七月尾,我国有急诊室医生建议民众必须保持‘大家都是冠病患者’的谨慎心态来应对冠病病毒。新冠肺炎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感染者可以是无症状的,既然难以知道谁已感染,干脆假定每个人都是感染者,那会不会更好?
防疫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警惕心,警惕心有助于自律。时至今日仍没警惕心者,如果能因持有‘大家都是冠病患者’的假设而有警惕心,那的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对有警惕心者,是不是需要这样的假设?或许有人说,多一个假设无妨。是不是如此得看这个假设如何影响你(假设者)看待别人以及是不是对自己增加了压力、搅乱了精神和破坏了心灵。
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算是成功抗疫吗?疫情期间最好别出门,但为了做到不出门而假设外面都是恶人,那样不好吧?为了要小朋友乖,因此让他们以为警察会捉坐不住的小孩,那是不是在伤害孩子?既要身体不染疫,也要心理健康,那不是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站在面对众多不听话民众的上述医生的立场而言,‘大家都是冠病患者’的假设或许是让他看见有效解决难题的一个途径,但心理医生可能会不认同。站在个人的层面而言,我不需要这个假设,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