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表明从明年起要严厉执行“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限定所有小学第一阶段(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科不能使用作业簿,而第二阶段(四年级至六年级)的指定学科只限一本作业簿。
华小学生的书包,多年来一直饱受争议,不仅过多且过重,孩子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扛著6-10公斤书包上学,过重的课本及作业簿压坏了身体,过量的功课让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时间,钝了孩子的思维及创造力。
我有很多孩子在华小就读的朋友,常常都是感叹孩子功课多,孩子回到家第一句的问候语是“今天功课多吗?”,有在家带孩子的妈妈教功课教到火冒三丈,一些忙碌的双薪父母则选择把孩子送去安亲班或功课班,花钱让人家帮忙教孩子作业,但花了钱作了大量的作业,也不见得能提高孩子的高思维水平。
作业及功课量过多,造成我们的孩子每天都为了应付作业及功课而疲于奔命,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饱受诟病,问题没有解决且逐年恶化,背后所隐藏的议程涉及庞大的利益单位,一些教育界领导更表示若没了作业簿子,老师就无从下手,难于填满上课的时间。
这著实让我感到惊讶,堂堂一位教育领导者竟然是如此看待我们的灵魂工程师,从师训5年学成的华小老师们,仅是拿作业簿来塞满上课时间,若事实如此,老师仅需在课堂上塞作业功课,作业完好给答案批改,那就无需5年的培训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有很多专业的华小老师,受过5年真正的师训,他们有著高思维的思想模式,有著对教育热枕的理念,有著他们创新的教导方式,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却必须为校方强制下的过量作业簿埋单,每天赶著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累的除了学生,还有批改的老师。
这个“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不是今天才发令,是在17年前即2000年发布,但这17年来有多少学校遵循了该项通令,因无严厉监督导致很多华小能多“塞一年作业就多塞一年”的心态,或者校方的心态是抱持著“做得多成绩更好”的观念,但这种不合现时代教育法的教育模式著实应该被淘汰。
让学生自主学习功课
问题回到一个原点,到底多少作业或功课才是属于“适量”,出功课是一门学问,作业要多少才能了解孩子可真正学到,我个人浅见,功课及作业是在于质而并非在于量。这一点,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资源教师郭史光宏就说得很好,教育该提升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作业作为教学活动其中一环,一则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供教师反思教学成果、调整教学方法;二则巩固学生对某单元的学习;三则延伸拓展学生某方面的学习。
因此对孩子学习最好的模式就是选择对他们最适合的作业,因材施教,重质不重量,即使仅是简单的“玩乐方式”,只要孩子可以学习及领域到知识,就是“作业”,比如让孩子决定今天要“自我学习的功课”,让他自己去决定,去选择,去思考今天可以自主学习的功课,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及批判力,作业绝对不是死板板归类在一本本的无聊作业簿上。
纠缠良久的作业簿课题上,17年前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通令,但因该执行的没强烈监督,导致我们白白浪费了17年可以摒弃庞大作业朝向教改高思维的教育轨道。在17年后的今天,教育部发出施令了,2018年将严格监督让大家看到了曙光,而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大部份家长及教育界人士都站在同一阵线。
是时候让教育回归到本质,重质不重量,才能重建孩子写作业的信心,挽回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孩子六年的华小教育,不再被庞大的作业簿子绑架。我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微薄的力量,全力支持教育部严厉执行“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