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来西亚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华人社会民间文物馆及纪念馆。这种趋势可解读为华社的一种文化现象。推动者以积极的思维结合各种资源,通过设立文物馆作为平台,主动从事宣导、传播、推广及培训工作,以期达到保存记忆、传承发扬及掌握历史诠释权的功能。
晚近创设及对外开放的文物馆包括柔佛新山广肇会馆文物馆(2010)、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2011)、柔佛新山福建会馆文物馆(2011)、雪兰莪沙登民间故事馆(2012)、吉隆坡陈嘉庚纪念馆(2013)、陈洛汉纪念馆(2014)、林连玉纪念馆(2014)、柔佛居銮福建会馆成立的居銮历史文物馆等等;此外,坐落在沙登,设于华总大厦内的大马华人博物馆,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一些代表性华人历史人物的铜像,也在中国福建完成制作后运抵我国。
设立文物馆的文化现象方兴未艾,许多社团宣布有意设立本身文物馆,如槟城海南文化馆(1)、槟榔屿潮州会馆的潮州文化馆(2);南洋茶阳赵氏公会也有意在吉隆坡半山芭的三层楼会所设立文化馆(3)、马来西亚荥阳郑潘池联合总会拿督郑国桢在一晚宴上指出,“为表扬及铭记许多对国家各领域发展有功及贡献的郑氏宗亲,总会将设立文物馆”,地点暂定马六甲(4)。
雪隆惠州会馆会长谢立明也曾表示“为了推崇客家文化及安顿和供奉该会拥有127年历史的关帝像,该会计划兴建一座集合关帝庙的文化馆。”(5)河婆文化基金会第一届秘书黄源清在一项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该基金会“首先开展的两个项目为出版马来西亚河婆人史记及马来西亚河婆文化馆”。他也强调“文物馆的筹备势在必行,如果现阶段依然不筹备,以后恐文化失传在历史洪流,后人不得而知。”(6)吉隆坡河婆文物馆在2015年3月1日举行动工仪式(7)。
2010年8月20日在新山南方学院(今南方大学学院)举行的“文物馆经营管理研讨会”中,我曾提到“文物馆的经营管理是一门专业,我国民间文物馆可以说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希望大家通过文物馆间的相互鼓励与管理技术的相互支援,提升民间文物馆的水平和管理素质”,因此在该研讨会总结时我主张“相互支援,一起进步”(8)。
文物馆应当如何定位?如何运作?如何成为有活力的社区文化场域?如何相互支援,一起进步?这些都是文物馆创办者、经营者、社团与文化工作者普遍关注和绞尽脑汁的重点。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和林连玉纪念馆等团体都曾举办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集思广益,就观念、实务运作及技术传授等层面进行广泛的交流。
2009年10月3日开幕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在筹备阶段,曾于2005年8月28日办“历史与文物研讨会”,邀请学者安焕然、陈再藩、杨善勇、文物馆筹委会主席赖益盛以及新加坡晚晴园(即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冯仲汉发表演讲,进行脑力激荡。
开馆经营皆困难
2010年新山中华公会接办第27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辖下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与南方学院于该年8月20日联办“文物馆经营管理研讨会”,成为文化节的重点活动之一。这是马来西亚民间举办以文物馆为主题,涵盖面较广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本国官方及民间文物馆管理者分享经验,交流心得(9)。
林连玉纪念馆、隆雪华堂、陈嘉庚纪念馆、雪隆海南会馆、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则于2014年9月7日联办“华人民间文物馆交流会”,吉隆坡仙四师爷庙参与协办,出席的阵容相当令人鼓舞,“包括来自各地的文物馆、独中校史馆、社团代表,以及老中青文史工作者和大专师生,现场座无虚席。”(10)
实际上,文物馆常常是开馆不太容易,经营更是困难;开幕初期风光一阵,接下来若是没有投入心力,展出内容单薄,又缺乏配合性的活动,结果一些文物馆一整年的访客寥寥无几,最终变成“蚊子馆”。即便是官方创设的文物馆,也可能陷入类似的窘境,要是经营不当,缺乏行销,最终还是乏人问津。可见仅仅热情和悲情,无法确保文物馆能永续经营,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文物馆的角色包含收藏、整理、陈列、研究、出版、培训等,通过“再现历史”,发挥社教的功能。现阶段大部分的马来西亚华社民间文物馆,基本上是在摸索中求进步,一面操作一面学习,一面改进。个别文物馆的资源和条件不一,要同时承担以上所列各项,一时之间恐怕力不从心。安焕然博士在〈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延伸活动建议书〉中曾具体提出:“以现在的资源和客观环境,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的功能定位,应以展览和推广教育为主,以典藏和出版为辅。至于学术研究部分,可以与相关组织或研究人员配合互辅,却不宜著力从事。”(11)。这是一项务实的建议。
综观华社民间文物馆,有多项进展相当令人鼓舞的,例如:(一)导览员培训:
林连玉纪念馆在2015年3月至4月间举办“展示空间导览志工培训课程”,以林连玉纪念馆作为彩排对象和场所,吸收年轻朋友、退休人士及文史爱好者参与培训。此项课程除了让参与者掌握导览员必备的基本理论和观念,也实地演练,学以致用。主办单位也安排学员作户外参访,参观多个官方和民间文物馆,让学员有更开阔的视野,了解各个文物馆的特色和运作情况,学习更专业、多样化的导览方法,体会“学习最美,服务最乐”。
(12)类似的培训可以尝试每年定期举办,甚至安排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以协助周边的文物馆。(二)书刊与通讯的出版:民间文物馆之中,有出版刊物和小册子的包括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务边文物馆、陈嘉庚纪念馆、林连玉纪念馆等。值得一提的是林连玉纪念馆于2014年5月出版《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至2015年12月总共出版了四期。而陈嘉庚纪念馆的《嘉庚会讯》创刊于今年12月。
实际上文物馆的这类通讯或会讯是一个传播资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即可串联我国民间文物馆,也可作为国际交流的媒介。此外,通讯或相关刊物的出版,留下文字记录,便于传播,同时也可观察文物馆的进展脉络。
户外学习场域
(三)特展的安排:
文物馆的展品若是长期一成不变,又没开展相关活动,久而久之就跟社会大众疏离。就展出之内容而言,文物馆的展区大致上可划分为两大区块,即固定的常态展,以及定期更新的特展,以保持文物馆的新鲜感。举例言之,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的“甘密展”,具有柔佛州的历史与本土风味,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陈嘉庚纪念馆的“先贤交辉:李光前的慈善精神”特展,对照李光前和陈嘉庚,引起话题。通过特展呈现新的展品,可以吸引社会大众重复参观文物馆。
(四)主动促销文物馆:
传统的博物馆、文物馆著重展示的功能,一般上将资料陈列之后,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做法,被动地等待参观者到访。除非馆内有珍藏品,或者文物馆已驰名遐迩,否则这种静态的等待,最终的局面可能沦为闲置,“门前冷落车马稀”。
一些文物馆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文物馆成为户外学习的场域。务边文物馆与拉曼大学、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与南方大学学院等,便是其中的例子。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则借助书法教学活动,以及年度的书法比赛,维持对外联系。与学校的配合是行销文物馆的有效管道。林连玉纪念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与学校的互动密切,一批批学生亲临现场,了解林连玉的生平事迹,感受和体会林连玉精神。陈嘉庚纪念馆推出“育苗计划”,同样与学校合作,各校学生陆续前来参观,体会另一种学习模式。
小结:民间文物馆的设立,需要配合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待时机成熟,可以考虑成立“马来西亚民间文物馆学会”,作为一个协调和推动的单位,把马来西亚的民间文物馆串联起来,传播资讯、分享经验、交流心得、进修学习,达到“相互支援,一起进步”的目标。
注释:
(1)参阅2010年8月1日光华日报。
(2)参阅2011年2月8日光华日报。
(3)参阅2011年5月3日南洋商报。
(4)参阅2013年12月3日中国报。
(5)参阅2014年2月17日星洲日报。
(6)参阅2014年10月12日星洲日报。(7)参阅2015年3月2日星洲日报。
(8)何朝东、安焕然主编,《老东西也能跳舞:文物馆经营管理研讨会文集》,南方学院、新山中华公会辖下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联合出版,2010年11月6日,页79-81。
(9)研讨会内容可参阅前引书。
(10)见“化整为零,藏富于民:华人民间文物馆交流会报导”,刊于《林连玉纪念馆通讯》(专号),2014年12月,页55-62。
(11)参阅《老东西也能跳舞:文物馆经营管理研讨会文集》,页51。
(12)参阅“学习最乐,服务最美—导览培训课程感言”,刊于《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5年1月,页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