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是近几年来常出现在媒体的用语。其本意是指,一国的经济结构,从农林渔牧转向工业,再由工业转入服务业。当然,其前提是,农业技术与生产力,及工业技术与生产力大大提高,达到足以用更少的人力,满足需求,才能把剩馀的劳动力,转到服务业。
问题是,当服务业也足够发达后,劳动力往何处去?其中一个方法是,靠外需,或外需也不行,那只好靠内需(Domestic Demand),这也是这10多年来,大马流行的用语。外需不足,当然得靠内需;否则,如何持续地推动增长。哪要用什么方法来推动内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方式,是用发达的金融工具,来创造消费,也就是用金融刺激消费,再经由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周而复始地循环互相推动。
在生产能力大增,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个金融化手段,已成了常用工具,大马、泰国、韩国等也走上了这条方便之道;只是,其代价是,易发生金融危机。如1980年代末期,美国发生储蓄银行危机,搞到政府不得不用公款解决危机。2000年,美国也发生互联网过度投资的泡沫危机,而2008-09年的次贷危机,更因金融全球化与资本自由化,而祸及全球。
从经济理则(Logic)的角度看,这也是可预期的后果;只要延续这个方法,每隔一个时期发生周期性危机,是预料中事。而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由于美国与美元霸权的因素全球也会因此而受益(资产上升期)与受害(泡沫破裂时)。这究竟是正态还是畸形的发展模式?其他国家为了自保,应否抗拒金融全球化,或是善用之?如有节制的自由化。
信贷消费易发难收
要靠内需持续增长,主要还得靠持续增长、劳动收入与金融化的资产升值;因为,仅靠劳动收入,不足以满足需求以刺激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与扩大政府收入。在美国,估计有70%的家庭拥有股票债券、各类基金等。若是经济有增长,这些金融资产自也会水涨船高,增强了消费力。
对有房产者言,房地产升值,当然也增多了收入与消费力。在美国,政府甚至用次贷(Sub-prime)的方式,来让无房产者可拥有房地产,美其名为拥有者社会(Ownership Society),实为用这方法来促进信贷消费(Credit Consumption),以促进人为的繁荣。同理,新兴国如大马,外资涌入推高房地产价格,也一样可制造繁荣假相。
当前,在中国,也有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呼吁中国走美国发展模式,也就是,用信贷消费,而非出口与投资来刺激经济。问题是,这些国家没有嚣张的美元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也就是,美元是全球交易媒介与储蓄贷币,更没美元回流美国的优势,来维系这个超前消费。2008年次贷危机前,美国人储蓄率接近零,却有能力长期向国外举债,来维系超前消费型增长模式,可他国呢?
在供给过剩(Age of Oversupply)的年代,另一个可能的出路是,由政府用累进税,来劫富济贫,以保障消费。只是,若税率过高,人就没劲去创富创业,结果就会掉到低水平的均贫陷阱。于此,便涉及了如何平衡的事宜,如适度的信贷消费与适度的累进税率。
只是,人多有由俭入奢易与由奢入俭难的习性,这就使得信贷消费易发难收,易高难低,其结果就是,周期性地发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