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冢与地方拓殖史》
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下,要建构或重现马来西亚乡镇早期的历史或面貌,是件顶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早期华人南来的目的在养家糊口,衣锦还乡,不在宣导文化。在那段以开启山林的垦荒时代,基本没有多少的文字记录留下,加上日据时期,以及后来各种天灾人为因素,使许多的文字记录被毁坏,能侥幸留存的有限。加上马来西亚独立建国以后,政府向来不注重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使得战前华人乡镇面貌的构筑益发困难。
在马来西亚针对华人乡镇进行调研,较早并卓有成果的当数台湾李亦园的《一个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他采用人类学的方法,除了实地调研,也通过问卷收集所要的信息。但他只梳理了麻坡华人经济和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仍然无法触及上述提出的命题。郑名烈此稿尝试以族谱和义山理事会会议记录、以及殡葬收据,这些迄今仍然较少研究人员使用的文献,再配合田野调查,以及作者是当地土生土长在地人的有利条件,相当成功地拼凑出武吉巴西早期永春和德化人的移殖面貌,正好可以补充李亦园所无法触及的部分,同时在史料应用方面为本土华人研究开拓一条可供参照的模式。
从这个研究中可以清楚了解到族谱和义山的文字记录在重构早期各乡镇华人移民面貌的作用,这段历史正是目前马新华人研究相对空白,并有待梳理的部分。从史料角度来看,自1970年代碑铭开始进入学界的视野以来,族谱和义山记录无疑是另一个建构马新华人早期拓殖史的重要史料。一篇题名<侨乡族谱在华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新加坡“福建人”和《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一书为例>的文章,就是通过族谱资料,突破了长期以来因为资料欠缺而难以进行的新加坡开埠前之华人移民史研究,(注)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开荒的先贤
此稿研究的主要对像为福建省永春和德化县的南来柔佛州麻坡武吉巴西镇开荒的先贤,这些人在祖籍地的宗族主要形成于明清,在历史上并无显赫的历史,无法与形成自东汉,兴盛于魏晋的北方世家大族相提并论,对相关研究学者而言,似乎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选题的代表性也不足。但立足马新华人研究的视角,其结果恰恰相反。
马新是移民社会,华人在19世纪即大量移入马来亚,其移入管道不外通过“苦力贸易”的“契约劳工”方式和宗族网络自愿移民。前者的论述不在少数,后者的研究则较少,尤其是这些透过宗族关系的移民移入后如何在同一宗族底下构建和维系宗族,极为鲜见。本稿恰可弥补此一缺憾,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挖掘分布在马新各地类似的华人移民宗族发展,使之从一个单一的特殊个案研究,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这也反映海外华人研究,在许多方面无法以中国研究的视角等量齐观。我们没有帝王将相,要进行宏大叙事的书写恐怕也成问题,故此,我们必须秉持底层、群众、小而美的叙事。
本稿美中不足之处在第一章第二节以极长篇幅详析永春德化人出洋的原因与迁徙路线,但有关在马来亚迁徙移动的论述却只有两、三段,两者的论述不成比例,加上完全没有实例举证,只是泛泛而论,较乏信服力,如果有机会再版,此处应该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补充。
无论如何,瑕不掩瑜,本稿尝试以族群边界理论来建构麻坡早期的移民史和宗族演变,可谓是国内少数以宗族研究的角度出发论述早期华人史的论著,最明显的亮点是第五章相当仔细地将麻坡和侨乡的宗族源头和分布整理清楚。而作者很成功地将碑铭以外,其他目前马新学界较少使用的史料,如族谱和书信,以及实物史料,如侨民证等非传统文献加以应用,在配合大量的列表、图片和现代谷歌地图,让人对麻坡的早期拓殖和演变,不在局限于平面了解,也能产生立体的认识效果。可以预见,本稿将为本土研究有所补充和开展,有其学术价值,应该给予付梓。
注: 李勇< 侨乡族谱在华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新加坡“福建人”和《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一书为例>,《世界民族》,2010年,第1期,页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