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上册代发刊辞
过去百年来,马来西亚史及雪隆历史研究长期是西方学人专属的学术疆域,本地学者有如凤毛麟角,主要还是从事南洋研究。
如果我们将独立前后以英文为主的我国历史学研究视为学术主流,有如官方史学(official history),中文论著中的南洋研究与本土历史研究就有如民间史学(popular history)。相对于官方史学,现代历史学或许更推崇民间史学。
历史具有多重的面向和意义,它并不纯然是国家政治与领袖英雄人物的单一故事。现代历史学重视来自人民的历史(history from be low or people's history),强调历史的动力源自社会各阶层的集体力量,所以非官方历史的著作有时又称为社会史(social history)。
南洋研究或可视为民间史学,但其研究方法与观点并没有超越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围。
本文所谓的民间史学,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它不是官方的历史著作,它不隶属于国家的学术机构;其次是,它的学术观点有别于官方的,它重视人民与民间的历史,甚于一般官方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雪隆华族历史的肇端
并且,现代学术中的历史学研究不仅在研究观点上超拔于官方史学,在研究的技术、工具和征用史料的方面,也跟传统史学采用的方法有别。除了传统文献以外,现代史学的史料征集包括口述、器物文物与影像图片等等。中文学术界的南洋研究专长于与东南亚或南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献与文字史料的搜集与分析,碍于研究工具与电脑科技的条件不足,图像历史的研究几近阙如。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上册的出版,正是基于对华人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图像资料与历史记忆的补白。
本书的表面是述说华族先贤的历史故事,同时也以具体的历史图像和严谨的学术论述,相对于官方历史与所谓马来西亚史的正统史观,提出不同的历史视角与回应。
十九世纪中叶华人先辈聚居与开垦的雪隆地区,近百年来是我国政经文教的枢纽,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华族先贤参与雪隆地区的开埠与垦殖背景,张集强在第一章的引言已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对英人管理下的公共行政制度与地方治理也有详细的交待。
雪兰莪早期的地理版图是由安南、瓜雪、巴生、冷岳与卢骨五大河的流域所构成,也是整个雪州的地理经济版图。早期雪州的开发史,与这五大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构成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英国人在1874年巴生战争以后积极介入雪州的政治,殖民政府在内陆各地区加紧建设管理与征税。1880年3月,身为雪州苏丹参政司的道格拉斯被迫将行政中心从巴生迁往吉隆坡,以便摆脱远在巴生的雪州苏丹及其王子们的政治干预,其1882年的继任者瑞天咸著重发展吉隆坡,使吉隆坡闪亮崛起,成为雪州乃至于马来联邦的首府。
还原历史的真实图像
英国人采取积极干预的政策,废除了十九世纪前五十年来由雪州苏丹任命王子与各地土酋分别管理的马来封建政治,并引进华人移民加紧各地的开发。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奠定吉隆坡的发展事业以后,殖民政府也沿著安南河、瓜雪的雪兰莪河及巴生河沿海岸线发展道路与水利工程,使各地的渔港和巴生港口的交通更加便利,推进各地城镇的大事发展,也使英殖民政府在雪隆的税收急速增加。
综观雪隆的开埠历史,华人的拓荒与英人的建制造就了雪隆后来从四州府的马来联邦之一,飞跃成为马来亚联合邦政经文教核心地区的历史契机。
二战后,马来亚联合邦成立,国家取得独立以前,大部分乡团组织总部与工商行会(guilds and associations)几乎都在雪隆地区创设,当时不少行会已屹立数十年以上,反映了雪隆华社参与国家与社会的政经文教各个层面的阶段与发展进程,深具历史意义。
图片集的选材截止于1957年,以马来亚联合邦的独立年代作为雪隆华族近代史的句点,反映了华族先贤以侨民身份参与独立建国,政治身份变成国家公民的历史转换过程。
图像可以说明许多故事。本书篇章各节的每一张图片,都足以说明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这些历史图片原来就足够述说一部有别于官方历史的雪兰莪与吉隆坡华人史,还原长期被忽略的我方历史。
从拓荒垦殖到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与软硬设施之发展,可以这么说,雪隆许多乡镇的开埠,其实就是华人移民主动参与建设的史实写照。
张集强梳理下的吉隆坡的开埠史,叶亚来公等几位甲必丹的贡献具体而微。从雪兰莪内战后的重建吉隆坡到营建陆路、早期的市场和一些重要建筑与锡矿业的开发,华裔先贤所倾注的血泪足以光耀史册。
到了二十世纪初至独立年代,华人在教育、文化、育乐、美术与出版事业做出种种创举,文化史迹斑斑可考。特别要提出的是,与我华族先贤移民史同步,当是华人最揪心的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在建国前,长期受到殖民政府的打压,但在办学成绩与各种学术活动的表现则可圈可点,即连英国殖民大臣都要亲临华校参访观摩。其中最独特的,莫如与新式中小学校同步发展的女子学校。近年才改成男女合校的最后一所女子学校坤成中学以外,在20世纪初,吉隆坡可是女子教育专业的大本营。可惜的是,这些南洋绝色的女子学校多在日据时期被摧毁,日本败亡后却无力恢复,以至于与男校合并或关张,成为历史之陈迹,令人扼腕。
本书因缘
华族先贤在经济上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翻阅本书第三章,举凡锡矿、煤矿、橡樛、陶瓷、黄梨、咖啡、油棕和伐木等农工业;渔产渔业;各种商贩杂货、交通运输、电影育乐,与食品餐饮等等行业领域,乃至于发行汇票与金融银行业,华人都是个中的翘楚。第三章所见,几乎即是华人在工、商、农、渔业与各服务业百年耕耘的工作实录与见证。华人在各行各业的公会之鼎盛,散布在雪隆重要的大街小巷中,有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和旗帜,倏忽百年,屹立至今,足证华人贡献国家经济之伟盛。
基于影像与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华社研究中心在成立的早期,当时的研究员暨现任荣誉研究员李业霖先生曾经收集一些照片,准备出版雪隆华人历史的图册,但因各种因素,未能竟功付梓。为保留原出版计划的构想,我们也将当时准备出书的两篇序文,即李业霖先生所做的导论和当时华研主席暨本中心永久名誉主席已故丹斯里颜清文先生的序文附刊书首,并以纪念丹斯里对华研的贡献。
2010年6月迄今,华研董事会在学术董事暨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高级讲师徐威雄博士的主持下,聘请了全职研究助理黄露仪硕士为专案执行员,承担起这项旷日持久的图片集编辑工作,才使本图册得以纳入年度出版计划之一。
华研很荣幸的邀请到隆雪中华大会堂执行长陈亚才先生和思特雅大学学院建筑系讲师暨建筑史学者张集强先生组成编委会,努力采集了数千张珍贵的雪隆华人史的照片与图像资料。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也邀请到蓝氏君女士负责美术编辑与排版工作,陈耀宗先生担任全书的英文翻译及林武聪先生对全书的英文进行了审校,使中断了近15年的《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上册,得以如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图片集征用来自雪隆各地华团及个人的珍藏,他们都慷慨无私的捐献给华研,在本书附录详列各捐赠图片的单位和个人一览表,以为铭谢。
《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的编制与构思,原来是一整套的,内容涵盖垦殖与建制、经济活动、文教活动、社会生活、宗教生活与政治活动六个篇章。由于每一篇章都斟选超过百幅以上的照片或图片,篇幅过于庞大,所以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各有三章。本集为上册三章,分别是垦殖与建制、经济与文教活动。
除了导论以外,各章都冠以引言,每张图片采用中、英两种语文说明,方便阅读。全书以图叙事,夹叙夹议,章节有体。
这次出版图片集上册,首章由张集强先生负责,第二及第三章是由图片集主编徐威雄博士负责。他们分别采集大量的图片,再经过编委会会议反复研讨斟选,并由各章负责人分别执笔撰写每一张图片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方才编制成此书,足证学术工作个中的艰辛,诚不足为外人道。
本出版计划是由吉隆坡广东义山专项赞助,使本书得以成功印行。早在1990年代,华研既开始收集部分照片,当时也得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校友会的赞助,也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以图像呈现早期华族的社会生活史(social and living history),阐述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在各个领域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华人早在移民时期既已独立自主的社会型态与生活面貌,述往知来,存真通鉴,极为便览。本书以“移山”命名,说明华裔先贤从中国唐山到马来亚移殖与拓荒的精神,以至于参与建构家国的历程,原由在此。
(按:由于版位所限,文中注解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