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承认统考的课题,已被过度渲染与炒作,形成一种关注重心与议题重要性比例不对称的情况。就教育部而言,若当下只优先处理一项改革,那肯定不会是仅仅影响独中生的“统考”课题。放置到目前政局里,改朝换代后首一百天最迫切需要处理的,也肯定排不到“承认统考”。
摆在眼前的是,从小学到大专,千疮百孔、水平下降的教育机构如何重振,教育部需要详细且专业的规划;而执政百日内如何施压新政府落实制度改革、废除箝制民主自由恶法,为未来政治转型垫下基础,是当务之急。相较于上述议题,“承认统考”在媒体上占据更大的篇幅,在社交媒体上几乎天天洗板,不同语文的舆论圈各走两端。
首先,尽管“承认统考”争议了数十年,却没有一刻如当下这般“近在眼前”。过去巫统固若金汤,马来人社会不必当真,给华教盖个标签,当箭靶、沙包都好,发泄完就走。至于马华公会能去多远,华社也心照不宣。民主行动党于是捡了这个便宜,在中文圈内主打“承认统考”课题,以为只要掌握权力,43年的难题就能水到渠成。
然而,联邦政权轮替以后,却出现巫统、伊党掌握多数马来人支持的畸形现象。数个违反过去传统的做法、争议接踵而来,如马来语不灵光的汤米汤姆斯受委为总检察长、东马基督徒理查玛拉尊出任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财政部长林冠英的“三语文告”风波等,冲击马来人社会。巫伊于是联手操弄宗教、语言、种族议题,试图打击希盟在马来人/穆斯林选民中的威望。
“承认统考”于是变得棘手,偏偏关于统考、独中、华教的马来文献,少之又少。当争议在马来文舆论圈烧开时,排山倒海而来的是对统考虚虚实实的指控。情绪的语言、粗暴的标签,把理性对话的空间挤压得越来越窄;即使有意捍卫承认统考之举的马来人,却基于手上没有资料、嘴里没有论述,而让反对的声音越喊越大。
另一厢,无力应对时局演变的行动党领袖,只能在华社摆出“比马华更硬”的姿态,以文告炮轰教长、以辞职要挟,殊不知此举只会把双方逼到谁都不能妥协让路的独木桥上,结局只会是双双掉入水中。道理很简单,在一个“示弱就是懦弱”政治生态里,在支持者面前屈服于对方的威胁,不就形同政治自杀?
曲解教长统考答复
在此僵局里,气氛变得紧绷。马智礼参选前是名嘴,出任教长后不改本色。他固然偶尔会犯下“讲太多”的失误,或发言有欠敏感、不够谨慎,惟媒体、大众的过度解读,甚至某个程度上的曲解,往往亦让争议一发不可收拾。
举个例子,马智礼在7月31日国会书面答复中,提及“新政府五年任期内,对承认统考课题做任何决定之前,将进行全面的探讨”(Sebarang keputusan untukmengiktiraf UEC dalam tempoh 5 tahun pentadbiran baharu ini akan didahului dengan satu kajian holistik),却被媒体解读为“承认统考需要五年时间”,在华社引来批评,甚至叫骂的声浪。
说实在的,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争议,只会把事情搞砸。教长公信力深受打击,而行动党领袖选前主攻统考课题,选后却没有对不尽如人意的演变交代清楚,或至少表示歉意,支持者开始鼓噪,酝酿不满情绪。当选民与政治领袖的互信基础不在,当政党与政党之间以隔空喊话来相互较劲,承认统考的斗争,恐怕又要赶上最后一哩路了。
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吗?现实不尽然悲观,马来人社会光谱上虽有“完全废除多元流教育”的极端主张,却也有接受现状的温和立场。统考的争议无法与国家语言政策切割,而部分马来人社会反对承认统考,其实与政府昔日没有致力维护国语地位、任由英语强势主导公共空间不无关系。
对话要有基础共识,而“提升国语掌握能力”,应该是“承认统考”议题上正反双方皆认同的立场。让我们从共识开始出发,奠定马来语为国语地位后,再确立各族母语为本土语言的地位,并往“让多元成为马来西亚本土特色”方向进发。如果华社不从马来西亚人角度为国语困境解围,则无法冲击马来人去站在马来西亚人的角度,正面看待各族母语的发展。
此过程必然有拉扯,也少不了磨合。但它总要有个开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