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过要改用燃气,碳炒还是有它的香味,是一种古早味。”今年35岁数的苏均川是福南咖啡的生产线负责人,他与哥哥苏金成是接手家业的第三代,目前一人负责生产,一人负责市场营销。
来到福南咖啡工厂时,刚开始炒当天的第一轮豆子。从生豆到完成大约需要1小时的时间,炒约莫35分钟后就必须加入糖、盐、牛油等材料。待所有材料融入锅中,凝结成块,就可以取出摊凉,放入搅拌机中打碎,然后磨粉。
在炒制开始后,苏均川几乎就忙得停不下来,当咖啡开始放到桌台上摊凉,工作人员就会开始洗锅,放入第二轮的生豆。厂房里两个锅子不断轮替,基本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跟著苏均川在厂房里走一圈,能感受到炭烧的那股热,眼睛被烟熏得几乎睁不开,但他仍能自如地在里头工作。仔细一看,他双手布满了烫伤的痕迹。“对啊,都是炒咖啡豆时被爆开的咖啡豆喷到的。”他说自己以往不戴手套,后来为自保而带,但似乎也没有太大作用,偶尔还是会有咖啡豆成功跳到手套里,烫伤他。
“我们到现在还是用碳炒的方式来做咖啡。”厂房的入口处堆满了树桐和货盘(pallet),那是制作咖啡的重要燃料。苏均川直言,从小就看著父亲用这个方式炒咖啡,即便市场如今已改用燃气炒豆,但他没想过要做出更改,因为用木碳炒出来的咖啡带有一股特别的香气。不过,随著本地橡胶树越来越少,偶尔缺货时只能用货盘木来替代,但两者之间的质量差距甚远,前者耐热,温度稳定;后者易燃但大火后很快就灭,温度不稳定。他解释,在用货盘炒咖啡时,需要更注意火候,难度更高一些。
兄弟陆续回家帮忙 分担父亲的工作
苏均川是老幺,是兄弟姐妹之中最早回家帮忙的。他在中学毕业后就到新加坡工作,后来看到父亲的咖啡厂无人帮忙,最终决定回家帮忙父亲。“当时没想过接手,只是想到他没有人帮忙,实在做不来。”于是他辞去工作回家帮忙,从21岁一做到现在,已经对整个生产线了如指掌了。他笑说,儿时虽然也会在放学后来帮忙,但属于玩票性质,长大后回来帮忙才是真正的“拜师学艺”。“以前啊,就帮忙洗从咖啡店收回来的铁桶,然后帮忙上漆,但完全不会炒咖啡。”
回家后,他先从打杂开始学习,但会跟在父亲身边观摩他的一举一动,从生火、炒豆学起,再慢慢尝试。“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控制火候的部分。”花了数年的时间他才真正掌握炒咖啡豆的技巧,当中最艰难的就是在咖啡快熟时的火候控制。炒制时火太大易焦,火太小则咖啡味道太酸,只能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苏均川坦言,咖啡豆价格昂贵,早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曾烧坏了不少豆子,因而每每练习都会倍感压力。
盼开拓市场到全马 计划推出新口味
福南咖啡是传统海南咖啡,目前已传到第三代。苏均川和苏金成的公公是依约福南茶室的创办人,早年炒制咖啡只为了供应自己的咖啡店。后来他们的父亲闻到商机,于是骑著脚车挨家挨户去叫卖。“原本只是在依约,后来附近的地区也慢慢开始发展,所以就扩展到那里去,生意越来越多。”哥哥苏金成分享,早年父亲的做法是今天炒明天卖,因此一星期最多只能炒3天。他在2016年回家接手后就努力拓展市场,务求生产线能天天开工,有稳定的客源。目前是依约一带约90%咖啡店的供应商。
“我接手之后,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包装吧!”苏金成透露,早年父亲采用的包装相当简单,只是用红色塑料袋装了,再用橡皮筋绑起来,一包包地绑在铁桶内,寄放在咖啡店,有兴趣的客户都会自动到咖啡店购买。现在每包的重量依旧,只是换为自封袋,并分为方便包和粉装,让客户有更多选择。
苏均川透露,福南咖啡目前以罗布斯塔(Robusta)、利比里卡(Liberica)和埃塞尔赛(Ecelsa)三种咖啡豆混合而成,而现在的比例是他目前较为满意的味道,不过他表示仍会继续研究其他比例和炒制方式的效果,推出其他不同风味的海南咖啡。有鉴于厂房位于住宅区,两人计划未来搬迁到新的厂房,但依旧会保留木炭炒咖啡这个传统的制作方式。
通讯站:
福南咖啡
Simpang Tiga Ijok, 45700 Batang Berjuntai, Selangor
联络电话:016-800 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