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前几年才学会怎么把日子过得更有规划,建筑设计和其他领域一样,也是日新月异,我现在还在学如何在工作上和生活里更有效率,尽可能做到事半功倍。每天都是一种练习。——洪志忠
建筑师是受人景仰的职业,除了创造美也实践美,他们的作品是让人们安居的平房、成为地标的大厦和有可能长久被使用的公共空间。但建筑师并不是一味在建造,一如洪志忠,苦学多年成为注册建筑师,这几年来,却更热衷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建筑,要如何赏析、拆解和重新定义。
洪志忠是2017至2018年吉隆坡建筑嘉年华(Kuala Lumpur Architecture Festival)的总监,2018年4月,他与建筑师出身,目前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担任兼职副教授的赖启健博士联合推出了一本668页厚的著作《默迪卡对话录:建国时代建筑师、工程师及艺术家群像》(The Merdeka Interviews),书中收录赖启健10年间走访17名建国时代建筑师、工程师及艺术家的访问,他们曾参与的建设包括梳邦国际机场、国家清真寺、国会大厦、国家博物馆、国家纪念碑、吉隆坡技术学院、国家语文出版局、默迪卡体育馆和国家体育馆。
建筑师不盖房子,反做起书来,洪志忠指,出书其实和建筑学雷同,“外观长什么样,要给人怎样的感觉,需要考虑的部分某程度上很相近。而且我不认为现代人不再看实体书,这本书的销量就很不错,我们计划这几年间再版。”翻开这本著作,一行英文字“For the women and men who built Malaya.”(献给建造了马来亚的男人和女人)慎重地躺在雪白的纸页上,他说:“成为建筑师是一件很强大的事,因为你有决定门窗设在哪里的权利,但同时,你也没有任何的权力,因为建筑师不是画家,一件作品的成形不靠你一个人,而是靠一大群人。”
他认为,所谓“建造”是一个过程,而建筑设计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建国时代的大马并不富裕,所以建国的原则和精神就更重要。透过这本书,我们想说的是,建造这个国家的人并不只是当权者、政治家和建筑师,也包括了其他的人,男人和女人。”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年的工地有多达60%是女工,也就是俗称的“泥水妹”,她们住在工地的“Kongsi”(劳工宿舍),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而且相当专业,为早年的建筑行业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劳动力。
前人心血结晶 造就大马地标
洪志忠已过知命之年,他有感自己应该对国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这一辈的建筑师对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还算有了解,但建于70年代或更早以前的就未必了,换句话说,我们也不知道马来西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他指,70年代以前的建筑物具有独特性,而如今的吉隆坡,放眼望去,多是摩登的新式建筑,可以预见的是,将来只会越来越现代化,“于是,一年一年过去,你不禁纳闷‘马来西亚去了哪?’”他接著透露,当初国家博物馆投入建造时,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多次向负责的建筑师何国豪强调“必须是马来西亚式,要有本土元素”,也因为这样,时至今日,这座1963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仍然以它古典的马来传统建筑特色为游人所赞叹。
何国豪于2015年离世,事实上,17名受访者中,有约半数已不在人世。书中访问是赖启健2001年至2006年期间为准备博士论文而进行,他也在2007年出版了该访问的第一本著作《建造默迪卡:吉隆坡独立时期建筑1957-1966》。2016年,洪志忠与相识不久的赖启健对曾经访问的人物不可就此被遗忘这一事一拍即合,随即敲定以建筑物背后的功臣为主题再出书,“参与建国的一辈现在年纪都很大了,大部分已过世,还在世的也面对一些身理的局限,所幸,访问在十几年前就已完成,来得及把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记录下来。”
他透露,当初赖启健不辞劳苦飞往各地与受访者会面,某一程度上是与时间赛跑,“参与梳邦机场建设的工程师Philip Chow当时定居美国,约访时他说自己下周就要动手术,请赖启健在手术后才拜访,但赖启健说‘不,我现在就飞去见你。’最终,当时已81岁的Philip手术失败,死在手术台上。”洪志忠感叹,我们现时所拥有的代表性建筑都是这些长者智慧与专业的心血结晶,但无论是他们的人还是他们的专业知识都逐渐被时代给遗忘。作为建筑师,洪志忠指自己必须向前看,也乐于往前走,但老话一句,你必须偶尔往回看,才能把前面的路走得更稳健。
建筑的本质:为人类需求而生
多年来活跃于马来西亚建筑师公会(Pertubuhan Akitek Malaysia,简称PAM),2015至2017年期间出任副主席,洪志忠希望新政府能在未来与PAM有更多合作,打造更多真正属于人民的空间。“香港中环的百年警察总部、法庭及监狱建筑群被改造成当代艺术中心,完成古迹活化工程后命名“大馆””,他叩问:“香港难道不是寸土尺金的地方吗?但他们还是把一块很贵的地用来打造属于人民的空间。”说到这一点,他不忘提及已被拆毁,从此消失在首都风景线的半山芭监狱,“对很多人来说,监狱可能和自己无关,但试想,前身是监狱的文化中心伫立在市中心,是不是也能起到警世作用?”
城市里大兴土木,摩天大楼及购物商场多不胜数,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购物商场”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大部分人出国旅游不也是去看建筑看纪念碑吗?说明人们对建筑美学是有兴趣的,所以PAM每个月都在Publika的黑箱剧场举办公开课(Public Lectures),让公众免费参与。”他笑说:“大众对相关领域有更多了解,我们做起事来也就越方便。”他指,许多人误以为建筑是有钱人的专利,“那是因为大环境越来越往那个方向去,建筑必须有标志性、要上相,但它们未必与社会需求相应。”
他提到1963年9月马来西亚联邦组成时,时任最高元首在献词中提出10个能彰显民族性的建筑,包括国会大厦保证民主;体育馆为了人民的健康;大学提升教育水平;梳邦机场代表与外界的联系等,这些建筑都有为国家为全民而设的宏观意义。洪志忠强调,建筑是古老行业之一,早在金字塔建造时就已存在,本质上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生,“所以我们不把建筑称为生意(Business),而是规训(Discipline)。”
永远让人惊讶的学科
毕业自澳洲,在学期间曾夺得最佳学生奖,但直到今日,洪志忠仍认为自己有许多不足,“我还是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建筑是一门永远学不完,永远让你惊讶的学科。”父亲是室内设计承包商,年幼时经常跟随去装修现场,看著蓝图化为现实,那种神奇的感觉至今难忘,“以前老师说我应该去当律师,因为我好争辩,但最终我选了建筑。律师当然也是很棒的职业,但相比之下,建筑作品的寿命更长,无论多少次,只要去到工地,看到自己的作品逐渐在成形,就会感觉激动。”
值得一提的是,PAM多年来不间断举办建筑系学生作品奖(PAM Student Awards),奖金总值高达5万令吉,“而且这些奖金是由PAM的资深会员赞助,形成一个很好的循环,已有成就的建筑师为有抱负的年轻一代提供一点协助。”作为推手之一,洪志忠坦言,新生代关注社会,也重视气候变迁和环境永续的课题,“我相信他们将来能协助解决许多新时代衍生出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