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党领袖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宗教狂热冲昏头,比如这次代表伊党出征大港国席的阿都拉尼。
阿都拉尼也是雪州中路州议员,曾经当过伊党雪州主席,在伊党分裂之前一向被视为党内的开明派,主张伊党留在民联共同对抗国阵。伊党内斗,阿都拉尼也失去州主席职,但他没有加入诚信党,反而选择留在伊党,私底下与许多民主行动党及人民公正党领袖还是保持友好关系。
在这次双补选,伊党安排阿都拉尼上阵,显然也是看准他的温和形象,期望挽回部分非穆斯林选民的支持,显示伊党调兵遣将还是有聪明之处。
在伊党内,立场与阿都拉尼相近的领袖、党员或支持者,也许还占有大约10%至20%,他们未必认同目前伊党所走的政治路线,却因为数十年在党内的生活,与伊党建立难以割舍的感情。
民联的瓦解,伊党开始失去方向,内心最纠结的,也许还是这批思想温和但始终不愿离开的党员。他们把国阵及巫统视为死敌,却仍保持对伊党的忠诚;他们对伊党与巫统越走越近感到不适,但同样对希联那些辱骂或丑化伊党领袖的竞选手法反感。
行动党与哈迪阿旺闹翻后,只是急著要与伊党切割,对哈迪等伊党保守派领袖火力全开,这种作法其实极不明智。行动党显然忽略了,哈迪阿旺除了是政治人物外,他在伊党及马来社会还拥有宗教领袖这个身份,在外人穷追猛打下,这只会加强伊党及马来社会的内聚力。
这样的错误,行动党在伊党党选分裂之前已经犯下一次;这次的双补选又再犯多一次。双补选行动党的助选工作是非常落力的,但是对象还是集中在只占20%至30%的华裔选民上,至于如何争取马来选民的信任似乎兴趣不大,到头来事倍功半并非无因。
伊党在双补选已经证明该党在马来区的实力,一些希联领袖在补选过后也迫不及待,急著向伊党伸出橄榄枝。
可以预见,希联很快又再分成“亲伊派”与“反伊派”,卷入另一场无休无止的口水战中。希联与伊斯兰党的关系,除了盟友与敌人之外,难道就第三条路吗?
民联瓦解,已证明与伊党合作是没有好下场;双补选的成绩,也显示与伊党硬碰需付的代价太大,或许,与伊党保持非敌非友的关系,才是更务实的作法。
伊党在保守派牢控之下,伊巫结盟只是时机问题,如何设法把该党基层党员及支持者吸纳来,也许才是希联绝处逢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