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0年代,马来西亚是全球第二大黄梨生产国,近年随著邻国大规模发展黄梨业,加上土地成本及政策等因素,本地黄梨种植业走下坡,排名跌至全球第17名。为了让我国黄梨品牌能永续经营下去,位于笨珍巴力西贡(Parit Sikom)的Nictar农场,是以种植黄梨兼教育及提倡精致加工产品为主导,让到来参观的民众可实地上一堂黄梨课。
Nictar农场占地约10英亩,过去本是以黄梨及菜园鸡共生概念为主张,近来因考量到卫生因素,将共生概念改为教育及精致加工产品,让到来参观果园的民众可上一堂黄梨种植的教育课程,也让民众了解养蜂的自然知识。
该农场主人林荣华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介绍,Nictar农场与一般农场不同之处,在于该农场推广概念式的小规模耕种,即耕种的同时也传授相关知识给大众,同时也推广精致加工。
“我们并非以扩大种植范围及增加产量见称,而是更深度的种植及加工,确保能让大家能吃到最道地、新鲜及原汁原味的马来西亚黄梨。”
林荣华透露,每逢周末,不少来笨珍自驾游的本地人或新加坡人,都会到该农场参观。“除了能让人们品尝到新鲜收割的黄梨,也有不少农场的加工产品让他们选购,包括黄梨酱、黄梨饼、蜂蜜及蜂胶等。我们也特别安排指导员,教导及介绍如何种植黄梨,也让民众体验收割黄梨。”
他以养蜂为例,宣导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寓教于乐,不少游客都喜欢带孩子来这趟绿色旅游。
对种植黄梨有研究的林荣华分享,当地特有的泥炭土土质松软及含有腐植酸的特性,非常适合种植矮小农作物,例如黄梨及玉蜀黍等。
泥炭土松软
他要求记者用力跳起著地后,体验松软泥炭土震动一旁的黄梨。他说,泥炭土在本地是特有土质,相信是千百万年前,这里原本是河口或下游,河流从上游将植物残骸堆积而成的层积物冲到下游或河口,经历微生物分解多年后形成厚达几公尺的泥炭土。
他坦言,土质松软也有其缺点,因重型机器无法进入农耕地,使得当地的园主必须依赖人力进行种植及收割工作,加上土质松软每逢雨天养分容易流失,必须靠额外施肥,造成额外开销。
林荣华介绍本身经营的黄梨园,种植4个品种的黄梨,其中90%种植酥心梨,其余10%则是种植MD2品种黄梨、N36品种黄梨,以及柔佛和砂拉越州混种而成的水晶黄梨。”
林荣华让记者品尝现采的N36品种黄梨,果肉口感不仅脆,浓郁的果汁在炎热的天气下输入口中,更是畅快。
他在介绍酥心梨时,提到此品种的黄梨口感佳,咬起来果肉香甜可口,非常适合鲜果食用市场。
“至于MD2品种黄梨,扬名海外,果肉同样香甜可口,但皮较薄,颜色也偏黄。N36品种黄梨则以体积大,果肉多著称,另一特点则是果肉含大量水分,多数用于加工工业用途。”
林荣华说,酥心梨每公斤零售价1令吉50仙至2令吉,MD2则每公斤3至5令吉,N36每公斤1令吉5仙,水晶黄梨每公斤3令吉至4令吉。
养蜂宣导生态保育
Nictar农场经营近10年,除了种植黄梨,另一个特色就是养蜂。
林荣华透露,过去该农场主要是经营养蜂业为主,近几年有感本地养蜂业市场不大,加上假蜂蜜导致蜂蜜品质参差不齐,以及本地缺乏熟练的养蜂人,即使能产出高品质的蜂蜜也不一定能卖得出,因此才决定改种黄梨为主。
“目前农场养殖两种蜜蜂,最普通的就是意大利蜂,另一种则是外型像苍蝇不会蛰人的无蛰蜂。”
他解释,由于黄梨花本身蜜源并不足,养殖蜜蜂的目的更多是基于教导民众生态保育的知识。“也有人来农场要求蜂针疗法,治疗风湿疾病。”
加工增值才能永续经营
谈到本地黄梨业的发展,林荣华认为,为了让黄梨种植业能永续经营下去,单靠增加种植面积是不行的,更重要是增值加工。
“本地鲜果食用市场虽然可带来可观收入,但鲜果市场毕竟有其局限,就是无法增加黄梨库存,万一产量过剩,农场就会面对亏损。”
他指出,食品加工市场较稳定,若让本地黄梨品牌再现过去的辉煌,才能让本地黄梨种植业继续发展。
他语重心长地表示,本地的黄梨种植业的发展已进入瓶颈,过去本地黄梨种植的巅峰期时,在国外可是名列前茅,但在2014年时,排名已经跌落至第17名,可见本地黄梨业正面临萎缩。
“其实问题的根本是本地农业土地成本高昂,加上政府在对待外劳政策上,朝令夕改,使得本地依赖人力的黄梨种植业面对人力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