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柔佛州乌鲁地南警局遇袭,造成警员二死一重伤惨剧。我国内政部为了保障警察安全,决定让警察局在晚上10点后关闭篱笆门。这个决定引起千层浪,外界恶评如潮,原因是这个“决定”的解读是:警察局不再是安全之地、警察怕了匪徒、我国治安败坏、市民自求多福等。
全世界多数警察被认定是社会的“安全网”,其不单是保护市民,更是勇于对抗匪徒,以确保国家与社会稳定,但是一旦警察变得胆小如鼠、匪徒则是胆大包天,那将置国家治理于何地?为了平息众怒,全国警察总长拉扎鲁丁随后补充,有关措施只限那些偏远地区且执勤警员较少的警局。
一个简单的决定,由于内政部长赛夫丁表达不清不楚,模棱两可,导致许多市民在社交媒体作了许多“梗图“嘲讽我国警察局还不如7-11便利店。这些店内的职员没有枪械、没有武器,都不怕匪徒,警察局拥有“枪炮弹药”反而关起大门躲避匪徒,不是可笑之极么?
从媒体传播学的角度观察,内政部在作这项宣布时,缺乏“基本常识“(common sense),警察局突然关篱笆大门绝对是一件大事,按理既然是“大事”,就得钜细靡遗的来详述内容、作法、安排等,以确保能提供完整讯息给媒体与公众。警察局关篱笆门的清晰核心信息是什么,本来目的是要确保警察局不会轻易被攻击。找出警察局的“安全漏洞”,包括警察是否一向“掉以轻心”,对来访者没有防备。这些都是核心问题。
如果警察局必须关起篱笆门,内政部也需要解释:警察局被攻击是常态了吗?如果发生一宗事故就杯弓蛇影,胆战心惊,不止有损人民对警察的社会观感,也让人民想到我国晚上10点后全民是否需要防备匪徒可能的“肆意妄为”。
现在社交媒体使用广泛,讯息传递的精准、清晰、完整变得至关重要。一些为了冲流量的自媒体听到“警察局关篱笆门”,刻意去解读为“警察局关门”,结果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关篱笆门”与“关门”当然是不同的意思,但由于内政部提供的讯息“碎片化”,留给许多人天马行空的想像空间,如果当时内政部有一个充分的、完整的、清晰的讯息,就会堵住很多人的异想天开,嘲笑警察局的“不作为”变得难以发挥。
预科班学额课题
就如首相安华保证所有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10A以上的学生获得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学额的举措,这个重大宣布涉及原有的土著固打制,在宣布时应该早可预知会遇到的社会回应。但也因为政府作这项宣布时没有提供更完整的讯息,包括是否改变土著固打制、A成绩是否包含A+及A- 等,以致于引发社会质疑政府开出的无非是一纸“空头支票”,教育部后来不得不一再以“补充”讯息来“化解”误解。
政治传播与政策宣导的核心信息其实应简明扼要,易于理解和记忆,以确保受众能够准确地接收和理解传播内容。希盟政府似乎缺乏对政策宣布的讯息技巧掌握,没有预判问题的产生,导致本来要做的好事都因为不善于与“公众沟通”而失分。
警察局关篱笆门,行动党在努力化解社会误读,但同为执政成员党的马华却不放过其“反对党”角色,趁机对团结政府冷嘲热讽。是与非的模糊空间,出自于政策讯息的“零散”与“碎片”,导致给公众提供了“无限的想像”。
团结政府长此以往,再不重视政策“讯息传播”的完整、精准、明确,我估计未来要保住政权,恐怕阻力只会更大。毕竟社交媒体无远弗届,无节制的调侃,试想团结政府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