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相信所有华小毕业生都读过。简单四句,就把时节、景物、人物、心情等,如画般生动描绘出来。
一首诗能够流传千年,离不开“触动人心”四字。文字简洁易懂,押韵轻巧易记,读了有共鸣,有感触,有认同,自然就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许多传统节日能留存至今,不也是如此?农历新年、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等,都蕴含不同的意义;每一个节日都和中华民族最重视的家庭、团聚、尊崇祖先、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等价值观,息息相关。
清明节何以叫作清明?说来惭愧,老师可能教过,但我却没记住。借助网络,原来古书《岁时百问》早有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春分” 之后,“谷雨”之前,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说的:“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它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墓地一般予人远离闹市,杂草丛生,偏僻荒凉,甚至阴森恐怖的感觉。老祖宗选择这么一个时节让后人“上门拜访”,原来是看准了春天风光明媚,气候凉爽,草木皆绿,大家携老扶幼前去扫墓,为祖坟清除杂草野蔓,既是一个阁家团聚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活动筋骨的机会。
大马没有春夏之分,但神奇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同样是本地华人的固有印象。每每春节前后总有一段干旱酷热的日子,但一到清明节,雨水就会如约而至,多年来屡试不爽。
华人在清明节踏青扫墓,是一种“不忘本”的表现。我们立足此地,未必确定将往何处去,但务必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人类天生有一份朔本追源的本能,许多华人家族的族谱,可以延续记载数十代,那份世代相传的坚持,放眼世界绝对是个独特现象。
全球华人偶像
有人说,全球十多亿华人,不论他信不信鬼神或上帝的存在,他心中永远有一群崇高无比的偶像,叫作:祖宗。
中华民族对“列祖列宗”,始终怀著一种“敬畏”的膜拜心情。我们如果做错事,会被责骂“愧对祖宗”;子孙如果成大器,大家都说是“光宗耀祖”。古时候不论金榜题名或是添子添孙,都会到祖坟或宗祠祭拜,告谢祖宗的护佑。
难怪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民族如果都懂得饮水思源,懂得对先辈心怀敬重,不敢为非作歹以免有损先人名声,社会的道德风貌自然就趋于纯朴敦厚。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论漂泊何处,不论何种信仰或社会文化,都会坚守“认祖归宗、追思前贤”的精神。我们小时候由父母带著去扫墓,成家后带著孩子去祭祖,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孝悌忠信”的榜样。
其实,何止是华族,许多穆斯林在开斋节的第一天,同样会沐浴更衣,举家到墓园向已逝亲人表达追思,诵经祈祷并清扫墓地,同样是一种不忘本的表现。
末了,把一些在网上读到有关清明节的“金句”,和读者们分享:
1)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2)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3)每年清明去陵园,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这种一年一次的经历,会让小孩慢慢知晓血脉的延续,体味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
4)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有哀思、有纪念,是责任、是感恩。不论家教传承,还是家国情怀,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
5)清明节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所有节日中最伤感的。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人生终有别离,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祝大家:清明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