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若那天《星洲日报》的记者没有在场留下高喊,要主办单位对黄明志的生死有个交代,让片段成为网络热传视频的话,黄明志在愚人节发布的告别式消息,是否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弹?
如无意外,一切应该会按照原定的剧本走。
大众都认为这只不过是黄明志在愚人节开的玩笑,愿者上钓。之后几天发布MV后,就知道这是为了新歌拍摄而搞的噱头,希望透过死亡后的灵魂视角,提醒大家要好好珍惜活著的宝贵,并趁机推广生前规划的重要。
有话题,有意义,有个性,还敢跨越华人最忌讳的死亡话题,典型的“黄明志操作”,对歌手与合作单位都加分。
只是,原本以为瞄准娱乐版的新闻,没想到因牵涉到生死话题,媒体派了社会版记者来访。版位属性不同,采访准则也相对谨慎,才让安排好的市场行销策略节外生枝。
结果看似同样掌握高流量,但里头已参杂太多负评,除了要推广的美意被掩盖外,原本感性告别人生的新歌词意,对应现实的两极火爆情绪,听起来剩下满满的讽刺。
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错?
黄明志若只是为了拍MV,不应该在社交媒体公告,只需要如以往那样先低调拍摄?报馆不应该派记者前往,甚至不应该派社会组记者采访?记者被拒绝受访后,就应该尊重主办方意愿,直接向上司报备情况?黄明志也不需要在计划破坏后,恼羞成怒用粗言俗语来贴标签,让整件事火上添油?
上述任何部分,若有一个随机因素发生,是否就不会演变成如今尴尬的下场?我不知道。能确定的是,这次的规划赶不上变化,倒是与生前规划这件事的本质很像,冥冥中或许是上天安排好要大家反思的剧本。
若真的追根究底,这件事最大的爆发点,在于举办地点并非是摄影棚,而是有其他丧家的真实殡仪馆。原本一个肃静安宁的地方,在告别式消息公开发布后,让不少关心的人想前去瞻仰。
若确实离世,这些纷扰或许还能有台阶下;只是换成是新歌MV的伪拍摄内容,看在真正在那哀悼离世亲友的人眼里,一切就显得虚伪假意,观感欠佳。
如果黄明志没有在社交媒体发布这项消息,只让MV参与者知道这个拍摄,或许整个事情就有了不同的走向。
其实都是小事。就算记者责问风波爆发,若黄明志最终温和回应,或以他现在的名气地位,等到MV发布时,直接用新歌的创作动机回应这世界的纷扰,那格局就显得高大,也让这次的“行为艺术”有著沉稳包容的落幕。
可惜,黄明志按耐不住责问,选择用激烈的语气炮轰不理解的人,最终不仅撕裂许多人的情绪,也让这首歌原本希望能接住所有恐惧与不安的努力,一夕白费。
艺术的力量,是能让原本想打架的人有了握手言和的动念,而这首原本传递珍惜与包容的歌曲,创作者却失去理性暴走。说到底,谁才是最终搞砸整个剧本的俑者?
遗憾的是,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公众人物做的事,有些只是个人所为,偏偏却需要整个社会去概括承担。大马华人尤其可怜,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被莫名其妙议题撕裂的群体。从真主袜子到黄明志事件,往往先讨论的是身份与立场的标签,确认是同伙人后才能对话,否则彼此就像仇人,只会用激烈的言辞来碾压差异。
当流量与声量成为政客与网红追逐的优先目标,不仅拉底对道德伦理的敏感,也忽视对弱者及非我族的同理。再这样没有底线,我们真的会有个希望的未来吗?如果一切没有底线,那生前告别式又有何意义?
有些事,或许需要几年后回头看,我们才会确认何时是社会变坏的开始。